福建省上杭县之蓝家渡溯源与变迁(丘树勋)

kjtadmin 06-02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蓝家渡,今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别称,在经济及文化方面自古享有盛誉。今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丘树勋撰作《蓝家渡溯源与变迁》一文,对其源流多所考据,今应约刊载,以飨读者。

蓝家渡溯源与变迁

丘树勋

蓝家渡(今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蓝家的渡船或是蓝家门前的渡口。蓝家渡地名的四至范围很难界定,以广义而言,应该是渡口周边,但无法确定周长半径;若以狭义而言,指的就是渡口处。具体说应该是渡口附近墟场及其彼岸下坝。昔时,人们总是说赴蓝家渡墟,或说去蓝家渡探亲。如果是去太拔,大坑,荷树桐,大坝,许竹坑,则绝对不会说去蓝家渡。总的概念,所谓蓝家渡当然是指在蓝溪镇区范围。根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纂修的《上杭县志·区域志》记载,胜运里下辖“蓝家渡、曹田”。鉴于此,则应考虑蓝家渡不能指认仅仅只是曹田。如果孤单地认为蓝家渡就是曹田,则唯恐周边居民无法认同。

蓝家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要追溯蓝家渡的历史渊源,必须上溯至远古时代。据1993年出版的《上杭县志》载:“梅永村、木鱼岭等处先后出土的石藻、石䃚、石矛等证实,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800—前2200年)已有人类在境内劳动生息。”隋代以前,蓝家渡原本没有名,也没有渡船;即使有个别人过转,也只能用竹筏强渡。远古时代,它是一方受崇山峻岭阻隔、荒无人烟、飞禽走兽的处女地。后来,偶有一些先民在此流移栖止,他们或住山洞,或堆石结茅而居,刀耕火种,拓荒繁殖,处于比较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经济收入相当低下,文化几乎近似于零。相传,这些人姓蓝,可能就是畲族先民。

22_副本.jpg 

蓝家渡(蓝溪)俯瞰。图中左侧大桥即今蓝溪市场大桥,绿色田径场附近为安仁寺旧址,图中右侧为木鱼岭

据史载,闽省境内始于汉代才有个别汉人在比较发达的沿海一带入境,至晋朝“永嘉之乱”以至隋唐五代,多事的中原以及江淮地区居住的汉民陆续成群南迁入闽。间有个别后来者为谋求拓垦空间,始入闽西开发,与原住土著(俗称南蛮)进行艰苦的争斗和逐渐地同化,于是,我们客家民系于斯初具胚形。宋元之际,大规模的汉民由浙江,或由赣东北,或由闽北,或由沿海地区,向我闽西南一隅的杭川山区注入。譬如,北宋建隆元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那年(960),丘法远由邵武南迁,并开基于下倒湖(今属蛟洋。到明洪武五年(1372)时前后经过400多年,其后裔应是枝叶繁茂。但是,丘法远后裔于明初纂修的族谱中所述,洋洋洒洒几百人。前几年在下倒湖能找到墓碑的坟地仅仅几个其余皆不知所在。2016年笔者对全国各地丘氏先祖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梳理,始发现这些先人已往南迁到溪口秋竹坝、庐丰棉村和广东韶关。单就蛟洋苦竹山丘十郎一脉后裔在韶关山子背繁衍人数已高达3600余人遗憾的是,这些先祖的后裔早已依附他祖。又如曹田高屋高十郎,他的后代也是往南迁,今广东顺德已繁衍几千人。这说明,古往今来,我们客家人多系由北往南迁居。尤其在宋末元初,兵荒马乱,避难移民一批又一批地涌入杭川。上杭境域历经几百年的接受移民后,人口迅速膨胀,胜运里尤甚。因而唐大历四年(769)在湖雷下堡增置上杭场,南唐保大十三年955上杭场治徙高陂北山,北宋淳化五年994上杭场升场为县,越二年,即至道二年996县治徙白砂碧沙村,后徙旧县河西村、徙才溪荣石村。辖境自古田、蛟洋、白砂以南至苦竹、下洋以北,其区域之宽广几乎相当于今上杭、永定二县。就这样,无论场治设于湖雷下堡、或高陂北山,无论县治设于白砂碧沙或旧县河西,蓝家渡地理位置总是占着整个上杭场或上杭县的中心地段,遂自然成为南来北往重要交通要道。再加上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建造安仁寺以后,往来人员络绎不绝。然而,安仁寺门前有自北南流贯穿全境达139公里的运河(今称黄潭河)阻隔,蓝家渡渡口便成为当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渡口。古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洪水泛滥是常有之事,昔日的政府无能治理地方建设,自古以来只能过河渡曳。木鱼岭脚下要到对岸安仁寺,很早就有木船。最早居住于此的蓝姓畲族先民便以撑渡度日。人们需要过河时,必呼:“蓝家,有劳撑渡哟!”就这样,年复一年,代接一代,“蓝家渡”之名自然而然地盛名远扬了。

那末,蓝家渡名称究其实起始于何年?这是个苦无史料可考的不解之谜,即使神仙也无法断言。依笔者管见,蓝家渡之名既非行政手段所致,也非某朝某代某官员命名,更非古时某位显赫人物或著名诗人即兴赋诗而成;她既非区域界定,也非远古名人名宦故地,而是源于上杭最早的场治居南,后来的县治居北,其直线距离中段总是离不开蓝家渡口。鉴于此,凡是县衙快马传令,信件邮路,缉拿罪犯,赴衙告官,伸冤昭雪,赴考就读,商贾货运,无不途经蓝家渡口,蓝家渡口在南来北往的先人脑中逐渐形成地理位置记忆。这就是蓝家渡名称起因之一。其二,时间的概念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果蓝姓者仅在花澜角下游撑渡几年或几十年,也许以后可能变为张家渡、李家渡了。所以,上述锁定蓝姓者具备最早时代约唐大历四年769前后,在此撑渡已持续几代或十几代时间,以此条件冠以蓝家渡名称是情理之中,不容置疑的历史依据。其三是地图,它是早期识别地理位置重要工具。早在西周至战国乃至先秦,我国己有帛制地图。后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地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代墓葬里挖掘出来的。汉代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始置汀州,其间历五百多年,这时的汀州势必绘制一张适应行政、军事的识别工具,那就是地图。在古代,先人制图皆以山川、河流、湖泊等地形地貌来绘制。由于黄泥河(后改名运河,今名黄潭河)贯穿上杭场之胜运乡,流径偌长,自然有了一定距离之后,在沿河两岸以地理特征标识地名,这就少不了以蓝家渡口为标志,蓝家渡便成了固定不变的永久性地名。这与曹田名称的起因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名称的起始先后有别。曹田是宋高宗南渡(公元1127年)后始有曹、刘、梁、吴、黄诸姓先后徙居于此。曹田之名称的起源比之蓝家渡名称起源最少迟于300年,这是应该公认的历史事实先有蓝家渡,后有曹田、厚里、欧元坑。故设于运河东岸的渡口集市被永久不变称之为蓝家渡墟,彰显了千百年来客家人的文化底蕴。

蓝家渡渡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使用了一千余年后,两岸居民深感这样长年累月的承受过河渡曳的磨难,不是好事。祖辈相传,每当洪水季节,人们有办急事者不得已花费高额报酬去请船家撑渡。而黄潭河上游集水面积宽广,偶有山洪暴发,渡船被冲,死于洪水之中者有之。此言实非空穴来风,据生活于明代的中都人、汀州府府庠生丘自华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中都丘氏因“苦渡水”(搭渡船),在大沽滩遇难者十有余人。于是,迨清乾隆年间(1736-1796),曹田坎头屋人丘文林之孙、首富丘赠鸿先贤首次提出架桥,并主动独捐巨资,筑东岸到沙洲(坵)墩桥台二处,在小灌子架构木桥四驳,然而过河仍需渡船。后(志书未标明年代由丘赠鸿子孙联合乡民集资,购置田业,筑砌西岸桥台,架筑从沙洲墩到西岸木桥16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初七日大雨连宵,初八日午后猛涨,地下水像蘑茹状从地表涌出,曹田全村平地水深六、七尺至丈余,墙屋倒塌无数,死者无计,蓝家渡16驳木桥被冲毁。灾后,乡民挺而崛起,集资重建,恢复了联通东西两岸的蓝家渡木桥。

迨民国初年,沙洲墩遭洪水冲毁,遂在东岸剩余的沙洲墩随桥加建4驳。民国二十六年1937,沙洲墩全部又被洪水冲毁,丘赠鸿子孙联合曹田及周边以及下坝乡民,干跪加筑3驳凡23驳,并在下坝西岸加固桥台同时加高加固东岸到游鱼坝桥台。这样,从小灌子东岸直达下坝西岸,凡27驳全部用木桥连接,为上杭东门出城后的最长木桥。但每遇洪水破桥,过河者仍需渡船以济。这就是蓝家渡木桥的缘起。

 昔日的上杭蓝家渡木桥.png

昔日的上杭蓝家渡木桥。图见《华南客家十五年》(卫英士著、丁立隆译)

然而,由于木桥常年累遭洪水冲毁,遂于民国年间由我族贤达丘和声、丘燮飞、丘来福、丘全飞等人组成专门管理机构“大桥理事会”(简称“大桥会”)。民国三十六年1947)丁亥六月十五日辰时,蓝家渡惨遭百年一遇特大水灾。曹田坝里地表多处如蘑菇状喷泉,东谿洪水逆流向南山角如涨潮般倒涌。其时笔者10岁,全家逃到南山上,俯视洪水浸没曹田、梅永所有房屋,能看到屋顶的有寥寥数只,水位高达厚里觉坊大圳边沿,黄潭河上耕牛、毛猪、谷仓、棺材、木料、大树根等等,在水面上隨河而流,房屋倒塌时掀起的巨大蘑菇状水波,此起彼落,蓝家渡木桥被冲得毫无踪影。梅永村除坪上、枫山下、店上之外,大部分民居倒塌,无家可归。当时蓝溪乡公所在梅永赐粥救济难民,灾后涉足与大桥会商议集资在原址重建木桥。

 蓝水谣景色之一_副本.jpg

蓝水谣景色之一

  1963年,木桥再次惨遭洪水冲毁,在党政关怀下立即耗资在原木桥下游四五十米处,另建石头水泥砂浆桥墩和钢筋水泥盖板漫水桥。19968·8洪水爆发时,漫水桥也惨遭冲毁。是年,上级拨款筑砌蓝家渡沿河两岸防洪堤,笔者负责施工质监。1997年笔者代拟了申报立项建筑能承载大型汽车的蓝家渡市场大桥的报告,並负责测设选址于牛行坝和对岸的桥台位置。于今,虽然祖祖辈辈铭记于心田的千年古渡和百年遭灾的木桥,已为2002年顺利建成的蓝家渡市场大桥所降服;虽然蓝家渡蓝姓先人早已不知所终,然而,闻名遐迩的古渡文化,将唤醒千万人的乡愁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繁荣富强,社会祥和安定,人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幸福。2017年至今,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又在蓝家渡两岸大搞安全、卫生、交通、环境美化等文明建设。蓝家渡市场大桥西边的梅花大街与杭永公路交叉处,沿着市场大桥到达东岸市场大街,环绕市场南路到觉坊与杭永公路交接处形成金三角,全程的街道都铺以柏油路面,两边增设5-10厘米高的人行步道铺以透水砖。步道边沿间距有序进行绿化,安装路灯。每户店铺或住宅的正面,统一安装

立体披射和黑底黄字的楷书招牌或住宅居所之吉祥名称,安装披射底部照明灯。统一整顿沿街的电力、电视、电话、网络线路,一改过去东拉西扯的蜘蛛网线为隐蔽线。统一改装地下排水、排污管道,整顿自来水主管道。每逢暑天,射水车整时到场喷洒路面。环卫桶有序安放,环卫车、环卫工每天整时到位清理垃圾,一改过去车过尘灰飞扬、风来满地塑料袋子的污染局面,变为一尘不染、空气清新的宜居场所。

又在蓝家渡市场大桥的黄潭河西岸,自厚里角至邓坊村,沿河开辟铺以二米宽的朱红色透水砖人行步道,供居民散步。

 蓝水谣景色之二_副本.jpg

蓝水谣景色之二

年来,在市场大桥西桥头下游北侧,兴建了运河西岸广场;在市场大桥东桥头,兴建了蓝家渡文化广场、东谿古渡口以及供集会和演出使用的舞台和广场(闲时可作停车场),在古渡口仿制大型古船,供居民游玩、憇息。曹田村中丘复故居旁增建丘复公园。每逄晚间,居民聚集于运河西岸广场、蓝家渡文化广场、丘复公园,翩翩起舞,广场舞伴奏声激动人心。又在胜运桥东岸的福田宫遗址上和蓝溪小学大门两端八十米长围墙上,设制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笔者起草以文字形式介绍胜运里、蓝家渡、曹田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地的革命史和革命先烈、本地著名历史人物、乡规民约等等。许多过往行人不禁驻足细看,大为赞赏。

 文化墙与少年玩伴.png

文化墙

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东谿“蓝水谣”,在原生态基础上改造水质,建造古色古香“东谿亭”于东岸,装配仿銅人物和溪旁提水槔车,兴建透水砖人行步道、古式护栏。因地制宜,利用溪岸几棵古榕树和胜运石拱桥弧形以及魁星阁风姿,安装彩灯,景观古朴幽雅,如同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蓝水谣,地处母校蓝溪小学门前,笔者每每散步身处其境,聆听着潺潺水流声时,便情不自禁地勾起了少年时期乡愁情怀而留连忘返。从乡亲们满面春风的煽情眼神告诉我,能幸运赶上如此美丽的宜居环境安居乐业、贻养天年,不正是欣喜有加,不忘乡愁吗?!

 蓝水谣景色之三_副本.jpg

蓝水谣景色之三

于今,花澜角上方的木岭正在大张旗鼓地兴建景点。畅想未来,不日的蓝家渡如日中天,更加辉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镇,必将成为一方美丽富饶、钟灵毓秀的好去处。“走出千里路,唔似蓝家渡”之美誉,更为四海名扬;蓝家渡居民势必继续开拓进取,千秋万代奕世荣昌。

 

参考资料

1、《汀州府志》,清乾隆十七年修,原版影印。

2、《上杭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修,原版影印。

3、《上杭县志》,清乾隆十八年修,原版影印。

4、《上杭县志》,民国二十七年修,原版影印。

5、《永定县志》,清康熙三十六年修,原版影印。

6、广东韶关明代老资料《丘十郎世系》扫描件。

 

蓝家渡八十有五老朽 丘树勋撰

此文撰写于2018年,2022526日增补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福建省上杭县之蓝家渡溯源与变迁(丘树勋)》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之曹田考略(丘树勋)         说说闽西客家人的筵席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