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上海师范大学王福昌博士学位论文《生态·社会·共同体——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指导教师唐力行)摘要

2006年5月 暂无评论
2006年5月:

2006年5月上海师范大学王福昌博士学位论文《生态·社会·共同体——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指导教师唐力行)摘要

 QQ截图20200320164402.jpg

摘要:

本文是目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环境史与区域社会史结合起来研究的一个课题,关注生态,关注社会。在努力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闽粤赣三边地区的社会历史以及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首先,本文吸取西方环境史学关爱自然的情怀与理念,引入当前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中越来越成为共识的人与自然一体、生态与社会统一的共同体论,把过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互剥离的生态与社会重新融入到同一个共同体,不仅视自然生态为人类历史展开的舞台,还视其为一个能动的演员。基于此,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逐次展开。第一章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概述闽粤赣三边共同体的早期历史与特征,认为该地区是一个包括生态、社会诸因素且与外部世界有广泛联系的“闽粤赣三边共同体”。其特质是我国最东南的三省交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晚于周边地区;远离政治中心,远离王朝的主流文化;明清以来加速发展,王朝的主流文化急速嵌入地方的社会生态系统,形塑出客家社会文化景观。

第二、三、四章选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客家、商品经济、租佃关系和宗族制度四个社会问题,着力从生态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章把“客家”生成发展的历史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因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地矛盾相对较小,以向内型的移民为主。随着汉民的不断增加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一个独特的闽粤赣三边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成。在第二阶段,因内部人地关系的紧张,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广东的广州和肇庆二府。这样,土客之间竞争生态资源的经济和文化斗争便随之加剧。于是,本来处于弱势的汉族族群开始塑造自己高大的“客家”形象,所以说,闽粤赣三边地区所谓的“客家”就是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第三章分二节,第一节首先论证了闽粤赣三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盛况,并指出它的发展具有比较浓厚的东南山区特色。然后从闽粤赣三边地区内部生态资源结构、外部市场刺激和山区交通的开辟来追寻其发展背后的社会生态之链。进而审视黄宗智提出的“过密化”观点。第二节再现了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租佃关系复杂化的情况。文章认为租佃关系是一个由地主、土地、佃农三者组成的系统,包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至少是被土地这种自然物中介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第四章探讨自然生态与宗族制度的关系。本文试图跳出过去多从人类社会内部论证南方地区宗族制度在中华帝国晚期反而盛于北方的圈套,从人与自然一体、社会与生态统一的角度来加于思考。文章认为闽粤赣三边地区宗族制度是在自然、国家、社会互动交织中生成和发展的。

第五章从另外一方面选取学术界关注的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的发展,在地貌的夷平、地方小气候和水土的改良、动植物内部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们虽然对生态环境有破坏行为,但又对生态环境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对自然灾害也有较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些情况说明了本地区发展所具有的活力。

总之,人与自然统一,生态与社会同属一共同体。自然生态与人的“合作”缔造了闽粤赣三边地区独特的历史。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社会变迁和生态变迁是社会生态共同体富有活力的整体演替。

 

关键词:明清以来; 闽粤赣三边地区; 生态; 社会; 共同体;

 

导师:唐力行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6年5月上海师范大学王福昌博士学位论文《生态·社会·共同体——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指导教师唐力行)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7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熊南京博士学位论文《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指导教师曾思奇)摘要         2006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陈心林博士学位论文《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指导教师宋蜀华、祁庆富)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