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木偶戏简介

kjtadmin 10-26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闽西客家木偶戏简介

 src=http___i2.sinaimg.cn_travel_sight_2008-04-09_85362ac0c491376a73712e5146e50c0a.jpg&refer=http___i2.sinaimg.jpg

资料图

闽西客家木偶戏旧称“傀儡戏”,是随着戏神田公的传入而流传到闽西,成为闽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地方剧种。2005 年底,闽西客家木偶戏(闽西上杭傀儡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翻开了闽西客家木偶戏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1.剧种的起源及其类别 关于闽西木偶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木偶艺人相传,远在明朝初年,上杭白砂樟坑的赖发奎、塘丰的温发明和李法佐、李法佑弟兄等人,在浙江温州学到了木偶戏,回到上杭创办了木偶戏班。另一说法是上杭白砂水竹洋的梁姓开基祖梁缘春,在明永乐年间自浙江府于潜县(其弟梁缘弼时任于潜知县)学回高腔木偶戏,带回戏神田公在家乡水竹洋建戏神庙“田公堂”,自此世代从事木偶戏,成为闽西高腔木偶的发源地。以后,木偶戏逐渐流传到连城、永定、龙岩、宁化、长汀以至潮州、粤东、闽南及台湾一些县。到清末民国初年,木偶戏大为兴盛,单上杭白砂一地就有木偶戏班百余个。所有这些木偶戏班都是以田公作为木偶戏的戏神。
    当时从浙江学回来的木偶戏还较为原始,一个木偶戏班才三人,称为“三角班”。因为唱的是高腔,故又称“高腔班”。早期唱“单高腔”,不久便发展成“双高腔”,曲调有倒板、快板,过山调、朝皇调、观花调等,号称“九调十三腔”,无弦乐伴奏,只一人操作打击乐,二人操纵木偶。打击乐有大沙锣、小锣、钹、小鼓和板,全靠一人操作,因而连手带脚都用上,技巧颇高。演唱时,一人领唱,二人帮腔,就算伴奏。道白则因地而异,为使观众听懂在客家地区演出,就讲客家话;在“福佬”地区演出,就讲“福佬话。全班木偶只有十八个,称为“十八罗汉”。以演连台本戏为主,称为“传本”,如《三国》、《水浒》之类,一个戏可一连演几十天。没有固定的演出剧本,只由师傅讲解戏剧情节,按沿袭的戏剧套路一套便可演出,在表演艺术上较为原始粗糙。这类“高腔班”在闽西流传了五百余年,为今农村还有一些亦农亦艺的“高腔班”演出。
    到了清末,闽西汉剧大为发展。此时的闽西木偶戏,受到了闽西汉剧的很大影响,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在闽西,是先有木偶戏,尔后才有闽西汉剧的。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又名“乱弹班”,它从剧目到表演,都曾受到木偶戏很大的影响。但到后来木偶戏又反过来吸收了闽西汉剧的唱腔,便由单纯唱高腔的“高腔班”,发展到了以闽西汉剧音乐为主的“乱弹班”。另有一种,是高腔和闽西汉剧音乐兼而有之的“半荤斋班”
    2.深厚的艺术传统  “乱弹班”先有“二黄”,继之有了“西皮”,以后又吸收了来自民间的小调和南词北调。“二黄”中有倒板、慢板、快板、大板、紧中板、回龙、哭板及反二黄等,西皮中有倒板、慢板、快板、紧中板、慢中板、马笼头,哭板及反西皮等,音乐大为丰富起来。乐队也随之出现了,有了头弦、二胡、三弦、提胡、六角琴、扬琴、唢呐、钩号、萧、笛等乐器。打击乐增加了潮锣,大钹、铜钟、大鼓、叫锣等。木偶由“十八罗汉”增加到了二十四个,称为“二十四位诸天”。行当分出了文小生、武小生、文老生、武老生、花旦、老旦、丑旦、正旦、武旦、青衣、文大花、武大花、红静、乌静、文丑、武丑和末等种。每个木偶由五条操纵线逐渐发展到十余条。木偶身高由一尺多发展到三尺多。操作则由单一的一人操作一个木偶,发展到有时多人操作一个木偶。演员演唱也越来越细腻、生动,戏班人数增至六、十人以上。剧目从连台本戏发展到“正本戏”,可上演剧目达一千余出。二十四个木偶不够用了,便以更换衣帽和戴面壳解决每个戏班一般有面壳三十余个。那时,在木偶戏舞台台面两侧,挂有一副对联:“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是木偶戏的生动写照。

木偶是杂木雕头,竹笼为身。头部雕成后,涂上银粉,再按脸谱上色。手掌、脚掌亦用杂木雕成,手臂和大小腿则是一卷软布。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木雕手臂和大小腿。
    木偶戏的角色中,最有特色的是田公。据说田公是汉高祖时的驸马,是木偶戏的鼻祖,艺人们称田公为师傅或田公元帅,拜为戏神。但他的舞台形象却是小丑。据说是因为他生、旦、净、丑、末无一不能,丑角无人演,他便顶上了。丑角眼嘴能动,方言道白,滑稽风趣,最为观众所喜爱。过去,所有木偶中,它身份最高木偶放入戏笼时,田公不能放底下,只能放最上面;每场演出之前,要提着它在台上转一圈,谓之“踏台”,似起舞台监督作用;有龙灯、舞狮参拜时,要把它提出来接见;有时还提着它除邪出煞。
    过去,一个木偶戏班中,领导人称“班主”,掌握戏班中的一切事务。前台提戏的分:“包台”,又叫“正前台”或“登装前台”其次是“帮台”,又叫“二手”;再次叫“三手”。后台乐队分:“鼓点师”,负责掌板和打锣鼓;“上手师傅”,又称“头弦师傅”,负责拉头弦;小锣由学徒打;其他乐器由提线演员兼,谁有空谁操作。据说旧社会里,木偶艺人身份比人戏演员高,因为传说木偶曾救过国,是有功的。所以木偶戏和人戏“对台”时,要让木偶戏班先开锣。人戏演员被称为“戏子”,而木偶艺人则被称为“戏客先生”。但尽管在旧社会里他们被视为“先生”之列,却还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颠沛流离、挨冻受饿的困苦生活。
闽西木偶戏属闽西汉剧木偶戏。从唱腔音乐到木偶操作均有别于闽南木偶戏。汉剧木偶戏流行于闽西、粤东及赣南一带。在旧社会,闽西曾有四百余个木偶戏班活跃于城乡;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上杭、连城、永定、龙岩四个县级的专业木偶剧团和九十余个亦农亦艺的民间木偶剧团。
    3.丰富多彩的剧目 闽西木偶戏剧目有一千余个,绝大部分属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小部分是新编文明戏;解放后出现了现代戏和童话戏,但仍以古装历史剧和神话剧为主。历史剧和神话剧较经常演出的有:大名府、收三徒、审石头、双包记、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西蓬击掌、卖水记、秦香莲、闹东京、下马牌、鸡爪山、龙凤阁、四进士、三官堂、红书宝剑、回荆州、万里侯、风波亭、战洛阳、珍珠塔、鸳鸯楼、疯僧扫秦、闹开封、青石岭等等。其中许多剧目都出自《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等传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上演过文明戏《孙文起义》、《打武昌》等,第一次在木偶舞台上出现现代人物和洋枪洋炮。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红四军入闽,闽西土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木偶艺人们一面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一面运用木偶戏作宣传配合革命斗争。如当时上杭县著名班子“福胜堂”,曾上演过《打土豪》、《婚姻自主》、《不识字的痛苦》、《扩大红军》《打马灯》、《打破迷信》、《死要钱》、《老配少》、《信衣劝友》、《团结力量》、《打花鼓》等剧目,其中一些是用活报或短歌剧形式演出的。解放后,政府组织力量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抢救,口述记录了一千一百余个剧本,对其中的一些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其中《大名府》一剧,曾由一九五五年组织的闽西木偶戏代表队带着,出席了省及华东木偶戏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并进京在怀仁堂为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首长作过专场演出。此外,《八戒闹庄》、《收三徒》、《水漫金山》、《火焰山》、《画里娇妻》、《张才与腊梅》、《龙凤旗》、《马前泼水》、《三打白骨精》和《借雨降妖记》等,都是经过整理改编后经常上演并获得观众好评的剧目。同时,还新编上演了现代戏《疾风劲草》、《金斧头》、《人造卫星闹天宫》、《角兔赛跑》、《红灯记》、《马蜂阵》、《海峡哨兵》《小小乐队》、《智取威虎山》等。其中上杭木偶剧团的新编古装戏《借雨降妖记》,还参加了国际木偶节的演出,广获好评。连城木偶剧团的新编神话故事剧《琉璃洞>还参加福建省的会演并获奖。
    4.闽西客家木偶戏人才辈出  由于闽西木偶戏历史长、流传广、班子多,所以木偶艺人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过一批有成就的杰出艺人。近代,则以丘必书、徐传华为代表。
    丘必书,福建上杭县茶地乡樟树村人。一八九二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被地主打死,八岁便为人放牛度日。十岁跟其姐夫的“福胜堂”木偶戏班学艺。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所以少年时期就掌握了一套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提、唱、拉、打功夫,为观众所赞颂。一九二九年土地革命风暴席卷闽西,他参加了农民协会,任村分田小组执行委员和合作社主任等职。一九三二年,他创办了新剧团,先后自编自演了《扩大红军》、《打十豪》等近十个配合革命斗争的节目,为革命根据地人民和红军战士伤病员慰问演出。他还利用在红区、白区穿插演出之便,为红军游击队做联络和采购工作,支援了当地的革命战争解放后,他曾赴地、省、华东参加木偶戏会演,荣获“演员奖”,并在怀仁堂向周总理等中央首长汇报演出。一九五七年开始,他和其他木偶艺人一起,先后口述、记录木偶戏传统剧本一千零九十二本,为挖掘抢救木偶艺术遗产作出很大贡献。一九五六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分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常务理事、福建省文联会员、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杭县政协常委、上杭县木偶剧团团长等职。一九六二年,福建省文化局举办了“丘必书舞台艺术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一九五九年退休,一九八一年四月因病逝世。《大名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过关”一折更脸炙人口。如舞狮,两个身着汉装的小木偶,一个舞着狮头,一个舞着狮尾,蹲身一罩,就置身狮内腾挪纵跳,逼真传神,不仅活像一头狮子,而且活像双人合舞的狮子。耍葫芦也称一绝。但见大娘手持葫芦,忽而自左手抛至右手,忽而抛至头顶,忽而又挑至脚尖顶着,灵活超过真人。
    徐传华,原名李金铃,一九零六年出生于上杭白砂木偶艺人李如意家。六岁时,送与连城赖源木偶艺人徐象球为子,改名徐传华。十二岁起随徐象球学艺,至十八岁便成了其继父木偶戏班“老福星”剧社的主要演员。一九五三年,“老福星”剧社经连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连城县木偶剧团,他任团长。一九五四年,他参加地、省和华东的木偶戏会演,荣获艺术表演奖。一九五五年他受聘于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任教,并参加过木偶艺术影片的拍摄。一九五六年九月,他参加中国木偶艺术交流访问团,赴苏联捷克、波兰等国访问演出,受到高度评价,为国争了光。一九六一年他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解放以来,他历任连城县木偶剧团团长、连城县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龙岩地区文联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居家协会理事。在他主演的《水漫金山》中,小和尚演得栩栩如生小和尚一出场,一举手,一投足,几句道白,就给人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时喜、时惧、时怜,感情变化曲折,活现了小和尚的精神境界,使一个徒具躯壳的木偶,不仅活了起来,而且赋予了鲜明性格,实为可贵。其中《灌药》一场,白娘子灌药救治许仙,一会端脸盆、取毛巾为许仙拭脸面;一会生炉火、熬药汤;一会又端起药来,用手一触太热,即拂药、吹药,待稍凉后,再灌至许仙口中,纤纤木手,竟至脉脉含情境地,动作细腻生动、惟妙惟肖。此外,他主演的《龙凤旗>、《马前泼水等,也都演技精湛,很受好评。一九八六年十月,连城县党政和文化部门,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木偶艺术大师徐传华八十寿辰暨从艺 68 周年大会”,给他以高度评价。一九八八年七月,他因病不治辞世,享年 83岁。

著名的闽西木偶艺人除丘必书、徐传华之外,还有上杭的梁祥礼、刘金寿、曹尔源、曹尔清;连城的徐火炎、徐生辉、杨嫡萍、林武河;长汀的曹朝寿、曹如峰、张玉衡;永定的张美全等。尤其徐传华的嫡传弟子李明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首创了《木偶书法》,演到了长城内外、欧亚两洲,把闽西客家木偶戏推向了国际舞台,大大超越了前人。
    5.艰难的现状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闽西木偶戏这朵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山花,曾遭到致命的摧残,几乎陷于绝境。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的县木偶剧团曾在木偶造型、舞台结构、操作表演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讨和创新。一个剧团的木偶已达六七十个,木偶的操作线也增加了,首次结合了杖头木偶和皮影木偶,舞台改成了天桥式,一个团的演员和乐队人数多时曾达二十余人。近年来,专业木偶剧团虽处境艰难,但农村亦农亦艺木偶剧团却仍有所发展。

(辑自《闽西客家大典》,编者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闽西客家木偶戏简介》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闽西汉剧简介         闽西客家船灯简介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