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凉帽产自甘坑

kjtadmin 04-12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

1_副本.jpg

甘坑居民为观众演示编织凉帽


  凉帽村是甘坑村下属一自然村,一听这个名字便让人联想到“凉帽”在这个村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客家凉帽”就是来自于此村。
  甘坑的凉帽村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以“凉帽”这一商品名命名的村庄。由于甘坑特殊的山区地形,凉帽村的村民没有田地,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立了一个以村为基地的凉帽厂。甘坑凉帽鼎盛时期是在解放后,全村家家是凉帽作坊,全村人都会织凉帽,后来发展成凉帽生产工厂,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唯一的凉帽出口生产基地。
  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若从未接触过客家文化,外人一定会被客家凉帽的外形所吸引——它外形颇似竹编平坦的米筛,中间开了个圆圈,帽檐缝上一条四寸宽的柔软绸布,作为遮挡太阳的帽帘,沿着帽帘装饰垂下两条线绣的穗带。
  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钟拥军告诉记者,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为清朝嘉庆年间的张锦超。“别看凉帽结构简单,但功夫却绝不马虎,主要工序就有三十三道。”当记者走进这片土地时,却发现全然不见凉帽的踪影,更无法将凉帽村与传统绝活联繫起来。
  目前,甘坑凉帽村能织凉帽的传承人已寥寥无几。甘坑人希望有关方面重视这项传统技艺,使其能够再次发扬光大。
  甘坑村留下的不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老建筑,还有“妃子村”等传说,有那些保存歷史信息的地名,有“非遗”,有民谚……等待好奇的人去揭开面纱。
  古时有一条驿道,经惠州、淡水到香港九龙码头,而甘坑村的驿道是必经之路。在古驿道的旁边有座山,叫牛尾岭。约二百五十年前,山下有个姓王的小村子,叫“合罗口”,居住着百馀人,村长有个女儿在乾隆四下江南微服私访苏州时纳为妃子。女儿做了皇妃,村长遂将皇上送的铜鼓悬挂中堂上,将村名改为“妃子村”。
  如今,到了小镇,游人可以戴一顶客家凉帽,对唱客家山歌;还可以细细品味小镇特有的古驿道、老虎洞、妃子村等传奇故事……
  甘坑曾救活司令员
  甘坑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客家村落,多少年来,小山村的客家村民们男耕女织,朝出夕归,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他们与世无争,刻苦耐劳,保持着客家人良好的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个小山村的宁静被打破了,甘坑也成为了一个革命小山村。
  “我们村里有八人是革命烈士,小时候我就听老人说,一些日本人经常到我们村里搜共产党,还烧了几间屋子,当时我们这里比较偏僻,经常有一些游击队员在这里打游击。”甘坑社区居民谢俊风告诉记者,这个平常的小山村曾经救过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有一次在打仗,曾生负伤了被追到了上坑村(今甘坑村),一位刘姓的村民找来几个人,将他抬到了山里养伤两个月才痊愈。”
  新中国成立后,曾生多次回甘坑探望乡亲们,并为改善甘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不遗馀力。他帮助甘坑修建道路,解决交通难、行路难的问题,后来因李朗工业园的建设,那条路也不存在了。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不久,曾生就带着放映队到甘坑放映该片。谈起当时,至今看过那场电影还健在的老人记忆犹新,说是“开天闢地头一回”。(大公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客家凉帽产自甘坑》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香港大营救中起重要作用的客家人         从法国女医生到客家番伯姆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