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赣南师范大学朱玉婷硕士学位论文《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指导教师陈永林)摘要

2020年6月10日 暂无评论
2020年6月10日:

20206赣南师范大学朱玉婷硕士学位论文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指导教师陈永林)摘要

QQ截图20221027151508.jpg

赣南客家民俗四大节日区划图(文中图) 

摘要

 

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兴起,文化地理的研究慢慢的走进学者的视野。随着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提出,民俗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赣南作为客家先民迁徙的第一站,并成为最大的聚集地,先民带来的中原民俗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客家民俗。因而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对于赣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GISSPSS等软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空间分析法、景观基因识别法等相关方法,以赣南18个县市区为研究区,通过研究调查所获取的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3个大类的民俗资源数据,主要从文化地理的视角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空间分布、民俗文化的构建、民俗文化的地方认同等3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类型的赣南民俗文化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赣南围屋主要呈椭圆形集中分布在赣州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和县界交界处,而且赣南居民临水建房的概念非常强;赣南许多民俗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邻性的特点,依据环境的相似性、行政的统一性、文化的主导性原则将赣南客家民俗节日初步划分为祭神烧塔区、送穷搞春区、闹花灯区以及舞龙祭舟区四大节日民俗文化区;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赣南市区和定南在空间集聚程度最高,且大多数非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

2)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重构:利用景观基因识别法识别赣南客家民俗的文化特征,提取其共性基因和个性基因,重构以生活信仰、祖宗信仰、风水信仰和防御观念为主的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系统,该系统包含9个系统要素,发挥着传承与保护、服务与教育的功能。

3)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景观感知与地方认同:研究发现,情感认同在客家族群地方认同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民俗景观中,客家方言的p值最大,表明客家话对客家族群身份的识别具有很明显的认同性,且随着居住的时间和文化程度的加深,这种认同表现的更为深刻;年龄和居住时间这两个影响因子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而对民俗活动的认知主要与居民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较大关系。

4)赣南客家民俗资源开发与利用:通过空间分布、景观识别与地方认同的构建对赣南客家民俗整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赣南客家民俗数字化;共性基因和个性基因的传承和创新;以民俗资源的原真性为目标、人为主体,加强赣南客家族群的地方认同。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20年6月赣南师范大学朱玉婷硕士学位论文《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指导教师陈永林)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21年6月广西民族大学郑海琪硕士学位论文《世俗与神圣: 博白采茶戏研究》(指导教师廖明君)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