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斌编著《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2021年5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2021年5月1日 暂无评论
2021年5月1日:

高晓斌编著《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20215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封面_副本.jpg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华夏文明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姓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历史形成的独特而重要的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姓氏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强烈的祖根情怀和血脉之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寻根溯源的“活化石”。

中华高姓,是中华姓氏万千支系的重要一脉,迄今已有四千余年传承历史。高姓在数千年漫长的繁衍、迁徙过程中,裔孙星布华夏,遍迁四海,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迁徙轨迹和源流世系。晋朝以后,受频繁战乱等影响,中原高姓士民开始举家或举族南迁。与其他中原氏族一样,高姓的迁徙也基本历经远古时期、晋朝时期、唐末时期、两宋之交和明清时期的重大迁徙历史。而在当时偏安一隅的福建,成了中原高姓士民理想的南迁目的地之一。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文化是中原汉文化、闽越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移民对福建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同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逐渐形成祖地文化区位优势,同时积淀了丰富的华侨资源。

高姓入闽,最早见诸史籍的是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不断有高姓群体迁入福建,在福建各地繁衍生息,并播迁海内外。福建高姓在漫长的迁徙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璀璨多姿的高姓文化,这种独具山海特质的福建高姓文化,不仅是中华高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姓氏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颇具特色的优秀代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大力发掘,并积极传承。

如今,福建高族有识之士顺应福建高姓宗亲的心愿,高瞻远瞩,另辟新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意识,通过全新的体例和创新的编目,耗时四年有余,精心组织编撰了《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这部煌煌巨著,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编者不辞辛劳,自嘲采用最为“笨拙”的编撰方式,采用全省实地采稿的形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图文资料采集工作,足迹遍及八闽大地。当我面对眼前这本沉甸甸的样稿时,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尤其得知大典主要编撰者是一批年轻人时,更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这种以科学的精神做文化的工作作风,是值得大力肯定和学习的。

我长期从事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一直都在努力探究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和个人人生的价值意义。近些年来,我对于姓氏家族文化,也开始有所接触和初步的研究。推动家族文化向科学、文明、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我责无旁贷。

《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即将付梓,我认为这部著作文化意识深远、编目清晰、图文并茂,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族谱,是一部更偏重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作,具有学术性、传承性和可读性。如今,这部巨著在一批年轻人的首创之下出版,应视为一种大胆成功的创举,并与各省市族谱、家谱形成互补,成为传承中华高姓文化的重要载体。我衷心希望“福建卷”的出版,能为姓氏文化的研究和继承提供新思路,进而带动中华高姓文化传承的兴盛。

大典编者,坚守数载,付梓之际,主编晓斌恳嘱作序,余欣然允诺,以此为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高占祥

 

姓氏是家族的徽帜,个人的文化基因;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认识自己的姓氏,了解个人姓氏的血脉传衍和文化内涵,应当成为家庭成员的发蒙认知与家族群体的共识基础。说重一点,人生的悲哀在于对自己姓氏的茫然无知,个人的缺憾则是对自己姓氏文化的浅识。因此,像高姓有识之士这样,编出《中华高姓大典》,普及姓氏知识于族人广众之中,并且同飨于他人,是值得称道的德业;即以编成的“福建卷”而言,也是功德如山的成就。

史载高姓为神农炎帝后裔,出自齐太公姜子牙之后。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之子被封于高邑,称公子高,高之孙名傒,以其祖之封邑为姓,名高傒,肇始了传承二千多年的高姓宗族。当然,这是世所公认的高姓主流,此外,在高姓子民中,据传还有其他支系来源或加入人群,实难详稽。高姓出于齐地,而其郡望则有多个,如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可见其开枝散叶分布之广。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历程中,高姓同样经历了持久而广泛的播迁过程。

据现有族谱和史料看,高姓入闽始于唐代,分支开基,定居传衍,于今聚众达23万余人。千余年间,闽中高姓人才济济,俊彦辈出,精英煌煌,其有声于世、有功于民者,载诸史册,入于典籍。“大典”所收乡贤虽仅万一,皆当代之尤著名者,足为今人后昆之楷模。

“大典”首述高姓源流、入闽过程与分布情况,脉络清晰,支派完全,颇便族人寻根溯源、谒祖会亲,是其贡献之大者。其人口、望族、人物、传承各篇,集中载述族人的科名、功业、学术、道德,事迹班班可考,有益人心教化,于后人有激励劝勉之功,是高姓精神之著者;其文化、名祠各篇详载宗族文化,尤重家训族规,精选谱序碑联、艺文著述,彰显本姓独特的源流播迁、理想追求、文化内涵与学术成就,足证中华传统文化之影响力。

“大典”以鸿篇巨制记载家族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涵盖家族人文的全部内容,是高姓族人认祖归宗的依据,精神归属的家园,世代传承的实录,堪称家族的百科全书。人们由此可以知晓,祖先千百年前的跋涉开基,宗族千万里外的流离播迁。福建高姓族人从“大典”中亦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的血脉根源和衍传情形,因此而得精神皈衣。“大典”所记者亦周全矣,欲知族史,尽在其中;“大典”功用亦广博矣,惠及于当代,泽溥于域外,文传于千秋。

为此,读者不应忘却编者诸君的勤劬攻苦。他们秉持传承中华姓氏文化的高尚使命,踏遍闽中山水,搜罗古今文献,访问众多人物,穷年累月,伏案撰著,耗心费力,终于有成。“文章千古事”,甘苦只自知。祝愿高姓读者和其他读者,都能从姓氏历史中,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赡,也从这一姓的文献中体会姓氏文化内涵的丰富与神奇魅力。试想,自古流传至今的万千姓氏,它们的人文内容如若一一会集起来,考究下去,印刷出来,那该是一幅多么恢宏壮观、令人惊叹的文化图景啊?愿有识乐为者勉旃!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卢美松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福建姓氏文化是在宗族制度完善与宗族势力兴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慢慢形成祖地文化区位优势,同时,积淀了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并形成了深厚的寻根文化底蕴等优势。

福建高姓是福建百家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高姓大家族的重要成员。高姓入闽,最早见诸史籍的是唐代,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不断有高姓群体迁入福建,在福建各地繁衍生息,并广泛播迁海内外,影响甚远。福建高姓在漫长的迁徙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璀璨多姿的高姓文化,这种独具山海特质的福建高姓文化不仅是中华高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姓氏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发掘并传承。

由福建省盛世百家姓文化研究院编撰出版的《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是首部全方位综合展现福建高姓文化的大型典籍著作。大典耗时五年潜心编撰,采用全省实地采稿形式,系统梳理了福建高姓文化的不同维度。在编撰过程中,大典更是突破传统姓氏文化表述思维,大胆创新编撰体例和编排风格,力求以全新的方式梳理福建高姓文化。全书图文并茂,生动展现福建高族之璀璨文脉和时代风采,具学术性、传承性和可读性。

福建高姓,历千百载迁徙繁衍,二十余众支系,脉络清晰,文脉璀璨,裔孙遍布八闽。明清以来,福建高族更是积极开拓,向外寻求发展,并不断播迁海外,形成今天遍迁四海之昌盛。编撰出版《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旨在:进一步弘扬海丝精神,推进海丝祖地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发扬光大,进而守护中华文脉,激励海内外高姓裔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我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姓氏文化为使命,尽绵薄之力,编撰成典,谨以此书献给环球四海的福建高姓宗亲,以表达我们对中华高姓璀璨文化及其血脉精神的向往和敬佩!                                            

 

                                              20205

 

  

 

◎全景望族 大美家园 (航拍)

◎编委会

◎序 一 (高占祥)

◎序 二 (卢美松)

◎前 言

◎凡 例

 

第一篇 源流篇

 

第一章  中原入闽姓氏概述

 第一节  远古先民迁闽越…………………002

 第二节  晋朝时中原南迁…………………005

 第三节  唐代时中原南迁…………………006

 第四节  宋代各家族南迁…………………007

第二章  高姓入闽源流概述

 第一节  高姓入闽概述……………………008

 第二节  高姓入闽支系……………………009

第三章  福建高姓源流

 第一节  福州高姓…………………………018

 第二节  厦门高姓…………………………041

 第三节  漳州高姓…………………………050

 第四节  泉州高姓…………………………069

 第五节  三明高姓…………………………085

 第六节  莆田高姓…………………………096

 第七节  南平高姓…………………………104

 第八节  龙岩高姓…………………………119

 第九节  宁德高姓…………………………129

 第十节  平潭高姓…………………………144

第四章  闽台高姓源流………………………151

 

第二篇 人物篇

 

第一章  历代福建高姓人物传

 福州高姓人物传……………………………156

 厦门高姓人物传……………………………162

 漳州高姓人物传……………………………162

 泉州高姓人物传……………………………164

 三明高姓人物传……………………………167

 南平高姓人物传……………………………168

 龙岩高姓人物传……………………………170

 宁德高姓人物传……………………………171

第二章  历代福建高姓职官、选举

 福州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75

 厦门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83

 漳州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84

 泉州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86

 三明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91

 莆田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93

 南平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94

 龙岩高姓人物职官、选举…………………198

 宁德高姓人物职官、选举…………………202

第三章  历代福建高姓进士名录(已知)……206

第四章  历代福建主管人事高姓长官名表……213

第五章  志载福建高姓贞节、贞烈、耆英……214

第六章  近现代福建高姓人物

 党政军界……………………………………224

 科教文卫界…………………………………238

第七章  现当代福建高姓高级专业人才简录

 高级工程师…………………………………252

 医疗卫生……………………………………256

 文化教育……………………………………263

 科学研究……………………………………265

第八章  近代福建高姓海军人物与船政人物传

…………………………………………………266

第九章  近现代福建高姓人物名录

 现当代福建高姓高级专业人才名录(已知)289

  文化教育界副高以上职称名表(已知)289

  医疗卫生界副高以上职称名表(已知)293

  科学技术界副高以上职称名表(已知)296

 现当代福建高姓先进人物名录(已知)……300

 近现代福建高姓革命英烈名录(已知)……306

附录一: 《近现代福建高姓人物名录》参考资料与数据来源

 说明   ……………………………………307

附录二:人物篇入编标准与参考资料说明…………307

 

第三篇 文化篇

 

第一章  福建高姓宗族文化

 第一节  福建高姓郡望、堂号………………310

  一、高姓郡望、堂号概述…………………310

  二、福建高姓郡望、堂号精选……………313

 第二节  福建高姓族规、家训………………316

  一、高姓族规、家训概述…………………316

  二、福建高姓古今族规、家训精选………317

附录一:中华高姓家训、家规、家诫精选……………328

附录二:中华高姓二十四孝………………………330

 第三节  福建高姓字辈序文精选…………338

第二章  福建高姓历代谱序精选

 第一节  福建高姓历代谱序精选…………342

 第二节  福建高姓族谱目录精选…………364

第三章  福建高姓墓碑与墓志铭精选………370

第四章  福建高姓宗祠碑记精选……………382

第五章  福建高姓宗祠楹联精选……………407

第六章  福建高姓村居寺庙碑记、楹联精选

 第一节  福建高姓村居寺庙碑记精选……445

 第二节  福建高姓村居寺庙楹联精选……448

第七章  福建高姓历代艺文精选

 第一节  福建高姓历代著述精选…………453

 第二节  福建高姓名人诗作精选…………455

附录:福建高姓历代艺文精选……………………465

 

第四篇 人口篇

 

第一章  福建高姓人口统计总表……………468

第二章  福建高姓人口分布详表

 福州高姓人口分布…………………………470

 厦门高姓人口分布…………………………495

 漳州高姓人口分布…………………………501

 泉州高姓人口分布…………………………518

 三明高姓人口分布…………………………539

 莆田高姓人口分布…………………………552

 南平高姓人口分布…………………………560

 龙岩高姓人口分布…………………………578

 宁德高姓人口分布…………………………588

 平潭高姓人口分布…………………………608

 

第五篇 望族篇

 

长乐龙门:吴航望族  本固枝荣………………612

仓山高宅:文儒凤岗  锦绣高宅………………619

集美高浦:高山苍松  浦水流长………………625

龙海际都:百世瞻依  世出名贤………………631

晋江安平:簪缨世族  科第蝉联………………637

安溪大坪:茶海明珠  闽台血缘………………646

大田建设:㙴城福地  倍珠首宗………………653

莆田云峰:莆仙福地  渤海传芳………………660

光泽和顺:和顺传家  樵杭望族………………667

上杭蓝溪:胜运故里  客家祖地………………673

福安水田:柳缠有福  广陵传芳………………680

平潭高姓:筚路蓝缕  海坛望族………………686

 

第六篇 名祠篇

 

◎福州

 长乐龙门高氏宗祠…………………………695

 长乐流水高氏宗祠…………………………696

 长乐龙津榕瑞阁……………………………697

 长乐阡中高氏支祠…………………………698

 长乐上洋高氏支祠…………………………699

 长乐屿头高氏忠烈祠………………………700

 长乐台瑶高氏宗祠…………………………701

 台江上下杭文昌阁…………………………702

 仓山高宅高氏宗祠…………………………703

 福清海瑶高氏宗祠…………………………704

 福清高东高氏祠堂…………………………705

 福清莆头高氏宗祠…………………………706

 福清文场高氏宗祠…………………………707

 福清长安高氏祖厝…………………………708

 福清南宵高氏支祠…………………………709

 福清阳下高厝高氏宗祠……………………710

 福清湖美高氏宗祠…………………………711

 连江百胜高氏宗祠…………………………712

 闽清攸太高氏宗祠…………………………713

◎厦门

 集美高浦高氏宗祠…………………………714

 集美董任高氏宗祠…………………………715

 同安军营高氏祖祠(群)……………………716

 同安小坪庙村源安祠………………………717

 同安小坪内山旗山祠………………………718

 翔安刘五店高氏宗祠………………………719

◎漳州

 龙海际都高氏宗祠…………………………720

 龙海东宝顶社高氏家庙……………………721

 龙海高坑高氏宗祠…………………………722

 龙海南苑高厝高氏家庙……………………723

 龙海海平下屿高氏祖厅……………………724

 龙海后宝丹溪高氏宗祠……………………725

 龙海白沙上村高氏家庙……………………726

 漳浦绥南高东溪祠…………………………727

 云霄水流沟高氏大夫家庙…………………728

 云霄宜谷径高氏树滋楼……………………729

 芗城乌石高氏宗祠…………………………730

 东山建宅高氏宗祠…………………………731

 东山高陈高氏家庙…………………………732

 南靖武林高氏宗祠…………………………733

 诏安双港高氏祖祠(群)……………………734

◎泉州

 晋江安平高氏宗祠…………………………735

 晋江高坑高氏宗祠…………………………736

 石狮霁江高氏大宗祠………………………737

 石狮龙穴高氏家祠…………………………738

 南安埕边高氏宗祠…………………………739

 南安锦墩下厝高氏祖宇……………………740

 丰泽潘山高氏宗祠…………………………741

 安溪大坪山美高氏宗祠……………………742

 安溪福美高氏祖祠(群)……………………743

 安溪林东高氏祖祠(群)……………………744

 安溪帽山高氏祖祠…………………………745

 安溪前洋高氏宗祠(群)……………………746

 安溪双格高氏祖祠…………………………747

 安溪双美高氏祖祠…………………………748

 安溪石山高氏祖厝…………………………749

◎三明

 大田建丰高氏宗祠(群)……………………750

 大田建强西兴祠……………………………751

 大田罗丰隆昌堂……………………………752

 永安岩下高氏宗祠…………………………753

 将乐大里维槄公祠…………………………754

 将乐高山坊高氏宗祠………………………755

◎莆田

 湄洲高朱高厝高氏宗祠……………………756

 荔城北高坊井高氏…………………………757

 仙游岭头高厝高氏宗祠……………………758

 涵江高美高白高氏宗祠……………………759

◎南平

 光泽和顺唐都督高育公祠…………………760

 光泽岛石高家高氏宗祠……………………761

 光泽砂坪上排高氏宗祠……………………762

 邵武隘上高氏宗祠…………………………763

 邵武百樵百池口高氏宗祠…………………764

 顺昌土垅高氏宗祠…………………………765

 顺昌良溪高氏宗寺…………………………766

◎龙岩

 上杭城关高氏家庙…………………………767

 上杭蓝溪高屋高氏宗祠……………………768

 上杭官庄贵和高氏宗祠……………………769

 上杭茶地高屋高氏宗祠……………………770

 武平中堡高坊高氏宗祠……………………771

 武平大禾大礤高氏宗祠……………………772

◎宁德

 福安水田高氏宗祠…………………………773

 福安田坂高氏宗祠…………………………774

 福安大梨高氏宗祠…………………………775

 福安小梨高氏宗祠…………………………776

 福安半屿高氏宗祠…………………………777

 福安荷屿高氏宗祠…………………………778

 福鼎桐山高氏圆觉寺祠堂…………………779

 福鼎桐山西园高氏宗祠……………………780

 屏南硋窑高氏宗祠…………………………781

 屏南路下高氏宗祠…………………………782

 屏南玉洋高氏宗祠…………………………783

 寿宁南岸高氏宗祠…………………………784

 周宁梅台高氏宗祠…………………………785

◎平潭

 平潭江楼高氏祠堂…………………………786

 平潭先进高氏支祠…………………………787

 平潭务里高氏祠堂…………………………788

◎台湾

    台北文山高积渊宗祠………………………789

 台北龙山万华高氏大宗祖祠………………790

 台北文山景美集应庙………………………791

◎泰国

 泰国曼谷高氏宗祠…………………………792

◎缅甸

 缅甸仰光高氏渤海堂………………………793

◎菲律宾

 菲律宾马尼拉高氏渤海大厦………………794

 

第七篇 传承篇

 

◎大家典范

 高 鲁:高枕辽阔苍穹梦  曙耀青天紫金情796

 高士其:身残意坚救国志  笔耕不辍科普缘799

 高名凯:名公矩人出东岚  凯旋而归显赤忱802

 高由禧:观风测云探变幻  倡导开拓领先河805

 高 放:高山景行立风范  放眼乾坤成大家808

 高铭暄:法门初心定终身  教育典范立家国811

 高庆狮:精计巧算绘彩云  科技兴国摘功勋814

◎血脉传承

 高金兴:金声玉振显徽猷  兴业有道扬族风817

 高明清:明德惟馨铸九鼎  清江暖意润万国820

 高芝彬:龙腾虎跃耀吴航  芝兰玉树显彬蔚823

 高国城:国盛家兴山河耀  城春叶茂赤子情826

 高星吉:星耀南洋书锦绣  吉佑故国颂文华829

 高仁书:仁者如兰润天下  书尽侠义誉海坛832

 高 建:高屋建瓴承厚德  远见卓识展鹏程835

 高黎雄:黎水润物泽东岚  雄业高陞起香江838

 高美贵:美业鸿图展乾坤  贵戚权门报乡梓841

 高仁武:仁信诚当铸久远  武义期能谱宏大844

 高扬春:扬名显亲传宗风  春风暖意抚桑梓847

 高炳仁:炳耀千里倚故国  仁行天下溯本源850

 高扬江:扬帆起航耀麒麟  江海筑梦展荣光853

 高小勇:天眷勤者勉为策  恩泽仁义善作德856

 高扬文:扬灵千里京华梦  文成武德仁义事859

 高兆文:兆祥巨龙起东海  文瑞麒麟点钦州862

 高玉鼎:玉润华光温故梓  鼎力天下诺四方865

 高扬剑:扬旌北上创伟业  剑指东海写春秋868

 高居泉:居德斯业航运梦  泉涌当报故梓情871

 高秀彬:毓秀钟灵出滨海  彬蔚贤达铸辉煌874

 高洪全:洪钧造化凤凰岗  全情抚作高宅洋877

 高学号:学以致用创鸿业  号声嘹亮展昭华880

 高晨生:晨曦万里普四海  满堂生香誉京华883

 高洪义:洪福有度抒绿艺  义德传芳润馨园886

 高益槐:赤诚荣归报家国  筑梦山海哺桑梓889

 高梧桐:宗风泽润梧桐语  一脉承扬故国情892

 高伯安:伯仲有序守敦伦  安居凤岗衍世泽895

 高玉明:玉振金声耀莆仙  明德惟馨扬族风898

 高小文:前瞻领航纺经纬   家国情怀织锦绣901

 高碰来:福承渤海世绪典  隆发龙舟脉绵宗904

 高增仁:增辉生色波澜阔  仁礼存心赤子情907

 高朝仁:朝闻天下茶香溢  仁泽故里祖德扬910

 高理杰:理惟至道博商海  杰出梅邑展鲲鹏913

 

附录一:《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编撰工作大事记 ……916

附录二:中国历史朝代纪元简表………………………923

附录三: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925

 

后记………………………………………………934

 

   

 

传承福建高姓文脉精神,展现福建高姓时代风采。《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的付梓,宣告了首部全方位综合展现福建高姓文化大型典籍著作的诞生,她是多维度、广视角、高品质、重传承的一部福建高姓文化大观作品。

大典历时五年实地采稿、潜心编撰与精心设计,全书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创新的编撰体例和编排风格,全方位反映了福建高族的世系源流、宗族文化和人物风采。书稿编撰立足翔实资料及深入研究,力求全面、客观、创新展现福建高姓文化的璀璨多姿与时代风采。大典是福建高姓迄今研究最深入、涉及面最广的集体编撰成果,汇集福建高姓文化研究大部分优秀成果,凝聚了诸多专家、学者及编者的心血,饱含编委会同仁和编辑部成员数载不懈努力和全心付出之情感。

五年期间,大典编撰工程历尽艰辛,编者克服诸多困难,并得到相关单位及诸多文史、谱牒学者的竭力支持,终集成典。在此,特别要感谢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福建省侨联、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高氏委员会、福建省盛世百家姓文化研究院和平潭综合实验区高氏历史文化保护中心等单位,和学术顾问马照南、庄奕贤、游嘉瑞、卢美松、刘传标、王和炎、蔡干豪、彭嘉庆、欧潭生、张佑周,以及福建省各地市和外迁海外各国高姓文化研究组织及负责人的帮助和鼓励。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以平潭、福州、泉州等地市为突出代表热心乡贤的鼎力支持,有了这些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大典才得以顺利面世。在本书付梓之际,特向所有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的专家们和宗贤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限于客观条件和编者水平,本书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切期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我们相信,《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的出版,对传承福建高姓璀璨文化,将海丝祖地文化和寻根文化发扬光大,对守护中华文脉传承事业,必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是为后记。

 

                                                           

                                                       20215

 

附录:

 

《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各篇篇首语

 

 

【源流篇】

中华高姓,源远流长,迄今已有四千余年传承历史。高姓在数千年漫长的繁衍、迁徙过程中,裔孙星布华夏,遍迁四海,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迁徙轨迹和源流世系。早在远古时期,高姓便开启了大迁徙的宏大历史篇章,晋朝以后,受频繁的战乱等影响,中原高姓士民开始举家或举族南迁。与其他中原氏族一样,高姓的迁徙也基本经历了远古时期、晋朝时期、唐末时期、两宋之交和明清时期的重大迁徙历史。而在当时偏安一隅的福建,成了中原高姓士民理想的南迁目的地之一。

高姓入闽,最早见诸史籍的是唐代。据《漳州府志》载:“陈元光开漳,……亦有高姓者。” 唐总章二年669,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领府兵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等增援。据漳州文史专家研究,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将士及眷属实有8000多人,史载有56姓,实有87姓,这里面便有高姓从现有族谱资料看,高姓入闽最早的一支,应是唐咸亨四年(673年)由晋陵(江苏常州)入闽,并出任延平县(今南平)县令的高俨,后迁徙至邵武定居。明清以来,福建高姓更是漂洋过海,不断播迁海外,将高姓血脉四海传衍,形成今天裔孙遍迁四海之昌盛。

本篇共分四章节,旨在通过严谨的史籍族谱研究和实地调研核实,全面、系统梳理不同时期高姓入闽支系。其中,重点厘清了十八支重要入闽支系源流,并以谱为经,以区为纬,纵横交错,经纬相连,分地市详尽梳理出福建各地市高姓源流。本篇立足详实史料和实地调研,希望以宏观视角和清晰思路,全面梳理福建高姓源流,展现福建高姓繁衍、迁徙概况。

 

【人物篇】

福建高姓在千余年的传衍中,历代英才辈出,显赫八闽,光耀族辉。在严苛的古代科举制度中,福建高姓簪缨世族,科第蝉联,历代涌现出近200位进士,两宋时期更达到福建高姓科举之鼎盛。其中,入闽高钢裔孙高惠连累官至宋兵部尚书,政绩斐然,引领家族荣耀。两宋间,安平高姓一门更是以“四十八科五十八进士”之荣耀,获朱熹赠联“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和泉守王梅溪叹曰: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 

近现代中,以福州籍为主的福建高姓海军与船政人物,同样在民族危难之际,革新图强,誓死抵抗列强侵犯,在“中法马江战役”和“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中,他们做出了杰出贡献和悲壮牺牲,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对外开放和中国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福建高姓族人开启了在各自领域竞相争彩的新篇章,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科技等方面卓有成就的精英代表,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代表,也是福建高姓的优秀代表。

本篇共分九章节,以史为据,以志为纲,体例清晰,严谨编撰,旨在纪录历史,树立榜样,典范后裔。本篇分章节收录:历代福建高姓人物、进士名录、近现代福建高姓人物、近代福建高姓海军与船政人物和现当代高级专业人才简录等,并以地市区域或人物领域为单位,依所属朝代、生卒年先后为序,分章简要入编。其中,历代福建高姓人物传、进士名录和职官、选举等人物史料,严格遵循已掌握福建各地县(市)志、州志、府志、通志等史籍所收录人物资料,并遵循原旨,适当改造,使之符合大典体例。

 

【文化篇】

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并在福建乡间仍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福建文化是中原汉文化、闽越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移民对福建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北方汉人南迁入闽后,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传统。与之相适应,为了凝聚宗族力量,以便在各种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福建宗族制度也不断得到强化,深刻影响着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宗族制度完善与宗族势力兴盛的基础上,璀璨的福建姓氏文化得以逐渐形成发展。

高姓是福建姓氏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余年繁衍发展,福建高姓在不断传承与融合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璀璨多姿的福建高姓文化,并独具山海文化特质。随着福建高姓人口的增长,宗族扩大,族人外迁,以宗族为依托的高姓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以形式多样的载体和方式,呈现宗族特色,展现福建高姓文化的多彩一面。

本篇共分七章节,采用全省实地采集和谱载精选相结合方式,以族规家训、谱序楹联、碑记墓志和艺文著述等为载体,代表性收录福建高姓文化的典型元素和代表事项。本篇力图甄选经典,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展现福建高姓文化的厚重多彩,展现福建地域文化的多元魅力,进而推进福建海丝祖地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发扬光大。希望本篇的设立能为福建高姓文化的研究提供典型素材和方向,共同为福建高姓文化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人口篇】

姓氏人口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切实搞好姓氏人口调查,对于传承炎黄姓氏文化,展示姓氏播迁风采,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始,为传承福建高姓文化精神,展现福建高姓播迁风采,服务广大宗亲,编委会联合多方权威机构,全面启动“福建高姓人口大普查”大型公益普查活动。本次调查活动范围涵盖全省9个地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84个县(市、区)(不含金门),含街道办事处、城镇居委会和行政村落在内共计17815个调查对象,实际收录12086个行政村以上单位,未收录单位高姓人数统计数为0。

近四年的调查工作中,调查志愿者在繁重、琐碎的数据调查、核实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实际困难,如期完成普查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截止2019年底,我省高姓人口数据统计为236302人,约占全省总人口0.63%。从人口分布看,高姓在全省各县(市、区)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有: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宁德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在2万人以上。统观全省高姓人口分布现状,集中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其中人口最多地区为福州地区,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在内共计7.7万,其次为泉州市、漳州市,均约3.5万,最少地区为龙岩市0.54万(客家高姓)。全省高姓人数1万以上的县(市、区)共有5个,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以20364人居首。

本次普查活动得到了全省各地公安、卫健委等有关部门及各地高姓宗亲组织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在此深表感谢。但由于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难免差错或遗漏,还望广大宗亲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望族篇】

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起源于春秋时期。郡望,即郡中之望族,意指一郡之中受人敬仰的姓氏宗族。一般指的是出过名人的氏族,或在国家政治、社会地位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氏族。郡望不仅是某姓氏祖先发祥地的标志,也是这个氏族的地理分布、人口繁衍、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的一种客观反映。随着各姓氏宗族的迁徙和行政区划的改制,今天中国社会习惯统称为望族。在宗族制度和传统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望族,是中华姓氏文化的独特表现和集大成者。

    福建高姓望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高姓族人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与福建各地不同地域文化和各姓宗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性的福建高姓望族文化。在世代繁衍与迁徙中,福建高姓主要以支系或宗系为单位,广泛分布于福建各地市,并深刻影响当地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个文化融合过程中,福建高姓望族展现出包容自信与宗族特色,值得我们充分挖掘并传承。

本篇以地市和支系为单位,结合不同入闽支系繁衍轨迹和发展现状,并参考各支肇基祖地、人口规模和村境文化等重要入编标准,综合甄选出十地市共计12大望族。全篇以实地采稿和全景航拍形式,深入挖掘各大望族源流概况、宗族文化与民俗特色,并以图文并茂形式直观呈现全景望族风采,激励族人关注故梓,热爱家乡,重视门第与族风以先祖功绩为荣耀,传承宗族精神与文化,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名祠篇】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标志,福建祠堂的修建可追溯至唐五代时期,一些大家族都在这个时期建造祠堂,但为数不多。宋元时期,福建祠堂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还不普遍。明中叶以后,八闽大地修建祠堂蔚然成风。一般的宗族,不但有总祠,各房还有支祠、房祠。福建祠堂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往往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地区风格迥异。有些地区如兴化府,甚至出现先建宗祠,后建居室的习俗。足见福建人修建祠堂的热情和极强的宗族观念。

福建高姓祠堂的修建历史也基本符合以上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末时期,并于明清以后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随着福建高姓人口不断增加,福建高姓宗族制度也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修族谱、建祠堂、置族产、办族学、祭祖先等以敬宗睦族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上。作为宗族组织的中心,福建各地高姓祠堂乃至外迁海外高姓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的重要场所,是宗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本篇以福建各地规模高姓村落祠堂和外迁海外各国(地区)代表祠堂为对象,收录含福建各支祖祠、各地宗祠、部分支祠(祖厝),以及外迁海外祠堂代表在内,共计100座高姓祠堂。全篇均以实地采稿和部分网络供稿形式相结合,陆续完成名祠篇的图文入编工作,力图多角度、深层面,真实展现高姓祠堂风貌。需要说明的是,为秉持入编地区祠堂的平衡性与代表性,考虑到福建各地市高姓村落规模有较大差别,故大典在制定各地市规模村落的人数标准上有实际差别。即:以地市为单位,独立制定村落规模标准,但不影响入编祠堂之代表性。

 

【传承篇】

福建高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世代高姓族人所共同创造的宗族文化,是福建高姓宗族历史的沉淀和宗族精神的承扬。人是宗族文化的创造者和宗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历代高姓裔孙以血脉相承的方式,用嘉言善行和族风家规深刻影响着族群的发展和前行。

现当代福建高姓裔孙中:高鲁、高士其、高名凯、高由禧、高放、高铭暄、高庆狮……,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以领域开创者和奠基人的高度,在恢弘壮阔的时代画卷上,留下了各自稳健厚重和精彩纷呈的历史足迹。他们代表福建高姓族群全面阐释了高姓立足高远、面向未来的开阔胸襟,展现福建高姓后裔突出的历史贡献和昂扬向上的家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勤勉智慧的高姓族人,更是将发扬先祖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和弘扬新时期创业精神相结合,解放思想,四海拼搏,并成就精彩。这其中,众多高姓儿女心怀祖德,温暖感恩,并积极回馈乡梓,为家乡建设和宗族文化的传承伟业出谋献策并慷慨解囊。与此同时,外迁海外裔孙代表同样心怀故国,承扬祖德,将福建高族之光在海外发扬光大。他们是福建高姓裔孙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华高姓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高族精神的时代典范。

本篇以现当代福建高姓杰出人物为代表,用“大家风范”和“血脉相承”两个篇章,收录40位福建高姓代表人物(含外迁),并以人物简传形式入编。其中,“大家风范”收录7位在科教文卫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且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旨在以大家风范,彰显福建高族之荣耀;“血脉相承”收录33位福建地区和外迁海外杰出乡贤代表和企业界代表,他们由福建各地市和海外社团组织联合推荐,均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热心家族文化传承事业。本篇以福建高姓文化传承者之名,推荐收录代表人物,以期典范后裔。

 (高晓斌 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高晓斌编著《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2021年5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何俊新著《话说客家》1998年5月1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江冠英著《高山流水》(诗联集)2008年5月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