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华侨大学卢媛硕士学位论文《山地适应视角下的岩太客家古村落空间营造研究》(指导教师杨思声)摘要

2014年4月25日 暂无评论
2014年4月25日:

20145华侨大学卢媛硕士学位论文《山地适应视角下的岩太客家古村落空间营造研究》(指导教师杨思声)摘要

1.jpg

岩太村

     

对客家传统村落空间营造的研究目前在客家研究体系中尚不完善,本文从山地适应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益于充实中国传统村落体系研究,并从村落营建与自然和谐适应的层面,丰富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地域性研究。在挖掘其历史价值及非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为当代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等提供一些详实的素材和借鉴。

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复杂科学理论、拓扑学、复杂网络学、生态学等相关学说,采用文献考古、图形测绘、数据统计、图示分析等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在山地环境中的不断生长,岩太客家古村落的营造在多个空间层面展现了复杂的自适应过程。围绕这一中心观点,全文展开以下三大部分的研究:

其一,背景研究部分。对全国客家群体、闽西客家、永定客家和永定林姓的不同层次的择居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客家古村落在特定的山体环境中具有多元化的择居现象。受多因子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山形地貌中产生了丰富的村落形态效果。

其二,主体研究部分。从村落总体布局、建筑营造、道路和梯田设施三种空间层面上揭示了岩太客家古村落空间营造与山地有机适应的现象。岩太村复杂的总体布局是在历史发展中生成的,并呈现四种与山地结合关系不同的布局形态叠合拼贴的现象。进而对岩太村复杂拼贴的总体布局生成的现象、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岩太村人在不同时代因应山体环境变化产生营造方式的调整,是逐渐解构家族聚集力及形成复杂总体布局的动因。建筑营造层面,受拓扑学启发,发展较完善的岩太村客家人的建筑构建有其独特的理想模型。并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在因应山体环境建设时理想模型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的空间衍变。道路和梯田设施层面,从道路网络复杂交织的结构、各路径适应山地环境的景观多样性及路径适应山地环境的交叉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岩太村道路网络的自由化和复杂性。梯田景观层面,从梯田因应山地海拔气候变化和山地水平地貌变化方面分析了岩太村梯田与其山地的结合方式,阐述了其生态化梯田景观的特点。

其三,相关对比及当代反思。对客家山地村落山地系统破坏、灾害危险加剧;地域文化趋同,山体特色衰微等当代建设过程中忽视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考虑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客家山地村落丰富价值的旅游多元化利用、生态文化教育、建筑学设计方法拓展等的多途径再利用方式。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4年5月华侨大学卢媛硕士学位论文《山地适应视角下的岩太客家古村落空间营造研究》(指导教师杨思声)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6年4月西南大学李科凤硕士学位论文《盘龙镇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音系的比较研究》(指导教师高廉平)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