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0)

2010年12月31日 暂无评论
2010年12月31日: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0

 火狐截图_2020-09-07T01-23-16.687Z.png

谭静怡.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学考察.导师:王兴文.温州大学,2010.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导师:曾少聪.中央民族大学,2010.

张彩霞.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导师:王逍.浙江师范大学,2010.

陈文红.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导师:曾少聪.中央民族大学,2010.

 

谭静怡.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学考察.导师:王兴文.温州大学,2010.

摘要:婚姻文化是人类历史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部落都有其存在的婚姻模式。对一个民族婚姻文化的考察,实质上就是对该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深层的、历史性的探究和解读。畲族与瑶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文化。为此,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视角,在广泛吸收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历史比较研究。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叙述了婚姻的基本内涵及学术界对婚姻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并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几种基本的婚姻形态。第二章从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主要通过对畲瑶传统婚姻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对比,较为全面、准确地归纳出了两个民族在婚姻文化方面的相似性。第四章着重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等方面对畲瑶婚姻文化进行了历史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证出这两个民族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关系。

    婚姻是社会文化的一面多棱镜,它诠释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一个民族婚姻文化的发展历史,直接反映着该民族的婚姻状况、民族特点、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因此,对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学考察,不仅能够触摸到它们历史发展的脉搏,了解到它们民族文化演进中的深刻内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历史文化的研究视野,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导师:曾少聪.中央民族大学,2010.

摘要:

    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采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研究的梳理与回顾,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来审视畲客文化接触,透过对一个村落畲族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来探讨畲族与客家文化,从畲客互动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龙岭村畲族和客家的文化互动,进而揭示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的历史和现状,深化对畲族与客家文化的探讨。

    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的学术史回顾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叙述秀峰乡龙岭村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包括龙岭村概况、龙岭村曾氏客家由来以及龙岭村畲族的族源。

    第三章阐明畲客之间不是以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正如蒋炳钊先生在论述客家的形成过程时指出:探讨客家民系的形成,既要研究中原汉人入迁的历史,同时又要研究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变迁,尤其是要深入探讨入迁的汉人与当地畲族融合的过程。

   第四章以龙岭村为例,从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探究畲客文化的互动,辨别哪些是主要体现畲族影响客家的部分,哪些是体现客家影响畲族的部分。

    第五章分析畲客文化会产生互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客畲聚居地的交错,引起文化的互动;其次是通婚引起文化的互动;其三是官方的统治引起文化的互动。

    第六章是结论。本文指出:由于地域、通婚和国家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畲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畲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在客家与畲族混居的地区,应该构建客畲族群平等的意识,促进客畲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张彩霞.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导师:王逍.浙江师范大学,2010.

摘要: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民族,在其历经近千年的迁徙过程中,足迹遍布我国广袤的东南山区。浙江桐庐是畲族迁徙较晚近的据点,地理上与浙南畲族聚居区相互分离,畲民在桐庐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自身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桐庐莪山畲族乡以山阴坞自然村为中心的畲族村落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探讨在汉族强势文化包围下,畲汉文化互动与畲族的民俗文化变迁问题。

    本文采取以山阴坞自然村为深度田野个案、以周边畲汉村落作为田野参照物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社区概貌、村庄聚落形成等田野基本情况,切入田野(第一、二章),然后依次从生产生活民俗(第三章)、以家族文化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民俗(第四章)、人生仪礼习俗(第五章)、信仰民俗(第六章)等四个维度展示村落民俗图景。最后总结全文(第七章)。其中主要内容如下:

    第三章,生产生活民俗以定耕农业发展为依托,重点描述山阴坞村李姓畲民从游耕到定耕过程中,相关民俗的变迁情况。当地李姓畲民地主的佃租习俗、与汉族市场紧密联系的交易习俗、超出农业祈福范围的做福习俗是该畲村特有的民俗样式。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选取家族文化的为切入点,重点阐释李姓畲民的家族传说、族谱、祠堂与祭祀的相关内容,展现李姓家族文化中的畲汉互动因素。同时描述李姓畲民的家族祠堂李氏花厅改造为畲乡民俗馆的过程,探讨这一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对村民民俗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人生仪礼民俗以成人礼与丧礼为代表。山阴坞村畲民成人礼经过了“传师学师”仪式简化到消失的过程;畲族传统丧礼“做功德”仪式则添加了桐庐当地的丧葬科仪,而桐庐汉人也部分采取了畲族的传统丧仪,畲汉两族的长期互动,形成相互融合又有区别的超度亡灵仪式。两者均请畲族“先生”超度亡魂,且内容几乎一致,但在所使用的语言及名称上有区别。畲民的丧礼上,道士用处州方言,仪式称“做功德”;汉人丧礼上,则使用桐庐方言,称“做道场”。

    第六章,信仰民俗包括盘瓠与三公主信仰、陈十四娘娘信仰、做福信仰三大部分盘瓠信仰的原型在山阴坞村与浙南其他畲族一样,均是“龙麒”形象,但是较之浙南更为弱化。陈十四娘娘信仰因与当地汉族宋公九信仰的重叠,经历了互相调整的过程,最后村落加入宋公九信仰圈,对陈十四娘娘语焉不详。做福仪式从传统的农业祈福,演变为包括“请白虎”与“送瘟船”等内容的村落祈福活动。

    第七章,结语部分,从文化涵化与族群互动的角度入手,指出在畲汉族群互动过程中,处于弱势的畲族群体受汉族文化的涵化程度更深,文化涵化的结果以民俗变迁的形式展现出来。

 

陈文红.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导师:曾少聪.中央民族大学,2010.

摘要:

    本文是关于当代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的调查研究,试图回答当代畲族文化的构建、畲族与客家族群认同的变化以及畲客关系等问题。本文以赣南畲族为考察对象,以信丰县田村为个案,采用历史文献法、参与观察法和深入访谈等方法,描述了田村原属客家的蓝姓由“客”返“畲”的过程,并通过分析畲客族群的认同,畲族文化的当代建构模式,进而阐述当代畲客关系内涵。

    赣南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区域,畲族与客家共生于此,产生了广泛的族群接触与文化涵化。因此,研究赣南的畲客族群关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田村这一畲客村落的研究,结合对赣南区域畲客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当代赣南畲族文化建构的几种模式,即文化移植式、就地取材式、恢复传统式。并对赣南畲客族群关系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当代赣南的畲族文化与客家文化都是建构和复兴的产物。2.“客在汉畲之间”:客家作为汉民族的民系之一,在不同区域与不同族群杂居过程中,实际上是起了汉族和其他族群之间的“桥梁”和“缓冲带”的作用。3.“畲”与“客”因历史情境而转换身份。田村的个案表明:赣南的畲族与客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汉入畲”、“畲化客”、“客返畲”的历程,在当代的族群关系里仍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实现“畲族”与“客家”身份的弹性转换。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0)》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1)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09)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