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社著《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2023年11月海峡书局出版(附 邱锡凤书评)

目 录
导 语
引 言
唐代:闽茶初长成
一、茶到闽地
二、史迹觅踪
三、初制研膏,继造蜡面
茶之为经
茶入税
“茶盏子”
四、《百丈清规》
宋代:“天下之茶建为最”
一、建之北苑又为最
花落建安
八大工序
茶史上开一纪元
二、蔡襄从未远去
“前丁”不简单
一人之下
三、闲对茶著忆古人
寂寞宋子安
苏东坡也欣赏他
是否评价过高了?
父子相承
四、一瓯谁与共
五、茗战而不争
饮茶流变到大宋
云脚粥面
六、兔毫盏里滋味高
“邢不如越”
高古意蕴,自然造化
建盏还名天目碗
七、茶法,终归一统
榷茶之始
“茶法屡变”
私贩不绝于途
与商争利
政和茶法蔡京茶法任褒贬
八、朱熹:可为而不为
元代:雨前最胜唯武夷
一、元代的茶业创新
讲求实效的茶政
客来不须茶当酒
二、石乳香自御茶园
御茶园
喊山台的余韵
“五马荐新茶”
三、散茶终于上位
明代:茶自天生,工开于人
一、植茶与茶课
二、乌龙茶与红茶的问世
这三个人
茶叶命名
从小种红茶到工夫红茶
红碎茶
三、异代知己
四、闽中有佳泉,只在此山中
泉之趣
福建之泉
金门四泉
五、福州的茶人群
陆羽烹茶图
论茶五峰谁第一
六、理趣之辨
七、福建茶风到日本
八、海上初相遇
想向而行,背道而驰
传教士嗅到茶香
海上的茶叶贸易开始了
清代 :茶叶世纪
一、茶业圣地
袁枚试茶武夷山
武夷可为茶圣地
岩骨花香之胜
二、茶到欧洲
三、武夷茶变身英国茶
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餐桌上的一场革命
四、武夷茶,怎么是东印度公司来经营?
商业王冠上最重要的宝石
采购清单中福建茶
预付款制度的两面性
冲突竟在茶之外
货物装载有讲究
茶叶拍卖
五、总统并不这样看
六、十三行里的福建茶老大
被误解的“一口通商”
“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两个带头老大
历史的哀叹
七、武夷茶是怎么被贩到恰克图的?
中俄茶缘
为什么是晋商?
汉口茶战
晚清民国:茶港的时代
一、榕城四月茶市开
开埠前后
《榕城茶市歌》
一时荣耀福州港
二、洋行、茶帮与茶栈,一场大戏
三、放不下的砖茶情结
四、从闽江到泰晤士河的运茶大赛
五、卢公明的茶生活
六、借道厦门来出口
闽南茶的输出港
台湾茶,福建茶
七、腹地安溪
观音故旧
绿叶红镶边
八、侨销茶
海外的那些福建茶行
反哺故里
九、张源美的百年沧桑
拓荒缅甸
转战漳州
落户厦门
十、三都无街而有市
港因茶而生
市因茶而兴
十一、坦洋村的工夫茶
十二、从“赖家制茶图”说起
通草画
走水过火的美学
十三、白茶出福建
十四、落日余晖里的一声长叹
不祥的1886年
他国之路
长吁短叹之后
民国:艰难走向现代茶学
一、“茶商叹于市,茶农叹于野”
外销绝境
茶乡生计
二、财长的茶厘之困
三、“一切始于博览会”
四、走出经验茶学
张天福与福安茶业改良场
庄晚芳与茶叶检验
福建的茶学研究平台
吴觉农主政茶叶研究所
五、茶政市场化,茶市政治化”
统购统销
中 茶公司带来的新气象
茶树更新,无疾而终
六、窨花,窨出了一座茶城
相遇多美好
茶港,还是茶城?
七、茶叶小镇,有多少可以复活?
八、洪字茶,一个老字号的现代意义
苍霞洲的那幢红砖楼
“我愿结识天下人”
洪字茶的经营诀窍
新中国:只此是茶香
一、“中国茶业必须现代化”
改造茶园,提升技术
改革助推现代化
二、郭元超与福云系
“名茶贵在种”
福云系的惊艳
三、天风相送
善创新的中茶人
撬开日本市场
“蝴蝶”与“小黄听”
开拓南美市场
四、林桂镗马里种茶记
交锋
千里勘测
意外与惊喜
新的难题
总统来到茶园
五、台湾茶人回福建
李瑞河带来新思维
美丽茶业
六、茶行天下
“无安不成店,无铁不成市”
“认准这匹马”
让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世界
七、何止于兴,相期以强

参考阅读:
《茶坐标》导语
刘进社
一
茶界有句话,“做茶要向福建人学习”。
说者并不刻意,所以丝毫不用怀疑人家的动机,有时还会具体陈述福建茶业厉害在哪,甚至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而滔滔不绝。有的对福建制茶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千里迢迢到福建请去制茶师傅去指导;有的赞赏福建的功夫茶艺,就一个盖碗几个杯,指绕腕旋间,一杯杯清澈透亮、香气扑鼻的茶汤即弥漫在了唇齿间,真弄不懂其中的乾坤;有的对福建茶味道情有独钟,一生坚信福建茶好。
或许就在这不经意间,福建被推上了“为师者”的杏坛。笔者多年来陆陆续续也见识了不少来福建学茶者,难免发出疑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福建茶的“道”究竟是什么?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佳路径又应是什么?品鉴制作也好,营销品牌也罢,显然应不是福建茶的价值核心,抑或福建茶业的精髓福建茶人自己还没有摸准?谓予不信,且看福建茶业,至今还没有一部哪怕是粗线条的《福建茶业通史》,而兄弟省区如云南、四川、广西已经走在前列了。笔者鼓噪多年,见效甚微,大概福建茶的厚重今人还拎不起吧!
不断在创造第一的福建茶业确实该适时回望自身的来路了。千余年来,福建茶业衍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中国茶业发展的数次巅峰出现在福建,是偶然,还是必然?不论怎样,茶史该给福建茶业一个评价。
历史永远是黏连的,如果瑶台回望,一片迷蒙,前方的路径恐怕也不会太清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视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随后,福建茶界迅即推出具体的落实方案。而高质量地做好这篇大文章,可以体裁各异、百花齐放,但必须对福建茶的历史、文化和产业演化等准确把脉,否则将在低水平中再重复一遍。而《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正是提升福建茶认知能力的切入点。
写下这句话,笔者不知怎么充盈着满满的自信。
《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以福建茶史演变为经线,以每个发展阶段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为纬线,简洁而清晰地描述了福建茶业史中茶政、种植、制作、运输、销售、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创造,勾勒出福建茶业在中国茶史上的一个清晰的价值坐标。这种叙事方式,不蹈袭常规,可能会让你觉得别开风貌。
那么,怎么学习福建茶呢?茶类图书林林而群,掌握基础的茶知识固然重要,但本书不以传播茶知识为主要定位,不是宣传物,更拒斥教化;本书有学术价值,却不一味追求学术创见,而是落脚于“为读者服务”。读者,可以是政府,可以是茶企,可以是茶叶爱好者。所以,本书的写作原则是秉持开放性思维,抛出问题——读者的问题以及笔者的问题,疑义相析,一起探讨。阅读一本书不在于发现新的风景,而在于寻找新的视野。你不必太在意书中提到的福建茶业千年的过往与辉煌,却应该从中悟出点什么,进而迸发出创造力,以培养应对茶产业未知的能力。这样,于茶于书于人,价值才可能最大化。
福建是茶业的博览苑,每一座城市,大自然都几乎给予了一款值得骄傲的名茶。而每一款名茶,或记录一段山河变迁,或凝结一段神话传说,或承载一种美好希冀。来福建学茶就像参观一个个博物馆,《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无疑是最好的导览,就像旅游之前做攻略。不论你以什么心态而来,在福建怎样与茶相遇,肯定在一杯茶面前有所触动,所以尽可以放下灵魂的矜持,缘茶而去,浮想联翩。茶,色不论红绿青白,是让人舒服的颜色;名,不论肉桂水仙,都给人美的遐想,总有被打动之处,去书写自己的故事。一不留神,或许成为茶人眼中励志的模板。
福建前贤的智慧值得花点时间来品读,如果能就着福建茶的色香味,也许是阅读福建茶最优雅的方式了。如果你周边有福建茶人,尽可以请教,每个人,他们才是福建茶真正的灵魂。
二
其实,《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也纯粹是笔者的一个研读心得。
喝茶,不过端起放下。职业使然,笔者起初不过是为了纠正书稿的瑕疵,而对茶文化多关注了几眼,不承想误入了茶的世界,研修茶业竟成为一种成瘾性存在。令我自己也难以置信的是,十多年来,啃完了《中国茶文献集成》这样大型的资料性丛书,共50卷,摞起来比姚明还高一大截。这期间,不仅遍览了茶业科技与经济的经典性著述,也细加耙梳了域外研究茶业的代表性学人,如威廉ž乌克斯、马士等,而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汤因比、费正清等人的茶业观点散落在大部头著述中,摭拾起来耗时费力,不过又不可或缺,否则看不到茶业的一些思想精华。全国各地的地方史志中有大量茶的信息,兄弟省市的文献记载则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福建茶的地位。走访茶企,聆听老字号的故事,稽索钩沉海内外茶邮票、茶画中有关茶的片言只语,不时有豁然开朗之感。散布在刊物中的大量茶论时时展现着新的研究动态,往往能给予启发而萌发新的思考。千年茶业演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政策、制度、科技、赋税、运输、移民等密切联系,作为研究者,必须琢磨其间的联系。先贤馈赠的茶业遗产,时不时敲击心扉,终于变成了手里这本《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
《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以“于史有据、于今有益”之原则,再现千年来福建引领中国茶业走向的丰富图景,自问有良知、有厚度、有亮色。最直观而浅显的体现就是纠正了一些差误,而这些舛讹一直贻误着后人,但我们似乎有些麻木。比如,诸多茶书开篇即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也频频闪现。可惜,这纯属臆造。再如,谈到茶叶在英国的普及,动辄就是葡萄牙皇后凯瑟琳的故事,只是大量茶叶贸易数据证实,这纯粹是一个美丽的营销故事。当然,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尽量用融通中外的视野与话语,以事说茶,以史彰茶,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一些质疑,以提高对茶的认知能力。比如:
Ø 福建茶业是中国茶业千年标杆,依据充足吗?
Ø 陆羽《茶经》可否定位为中国的“茶道”?
Ø 宋徽宗《大观茶论》在茶史上的地位是否被抬得太高了?
Ø 元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断层,还是茶文化的融合?
Ø 郑和的船队中真飘散着茶香吗?
Ø 乌龙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每种茶的问世,不断书写巅峰性的篇章,是不是无形中改变了世界?
Ø 不少茶人动辄爱说,是茶引发鸦片战争与美国独立战争,附和者亦言之凿凿。对此,域外学者、政界人士他们为什么不这么看?
Ø 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武夷山是能否称得上“茶业圣地”?
Ø 福州开埠以来,茶港兴盛,茶市红火,创制了独一无二的花茶窨制技艺,乃至于“福州茉莉花茶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已入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但迄今仅仅将福州定位为“茶港”合适吗?
Ø 没什么茶的山西,晋商为什么能踏出了一条万里茶道?
Ø 不产茶的英国为什么却宣称“英国茶走向了世界”?
Ø 千百年来日本不间断地模仿中国茶业,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如何将模仿化为己有,并弯道超车?
认知的拘囿,势必影响未来茶产业发展的格局、定位和思路,乃至于最终达到的高度。这是千年茶史告诉我们的真理。 三
福建植茶历史在四大茶区中稍迟。当汉代四川的集市上传来茶叶的叫卖声时,还难觅福建茶叶的点滴信息。但福建卧海负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富含有机质、森林覆盖率高,适宜植茶。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当大唐夜市的喧哗声中飘来阵阵茶香,福建正蓄积力量,跃跃欲试,初制研膏,继造蜡面,尽管比起当时最受宠的蒙山茶与顾渚紫笋还寒碜一些。不过,这段时间并不长,一个喷薄而出、光芒四射的福建茶时代即将降临了。
气候的变化,改变了茶业格局,朝廷新的规划中将御茶园放在了福建的建安(今建瓯等地)。建安更没有辜负这个天赐良机,宋初,知建州的周绛发出“天下之茶建为最”的感慨后,闽茶就响遏千年。在帝王意志与审美情趣主导下,贡茶制作技艺与传统的祥瑞文化完美融合,创造了贡茶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北苑贡茶不厌其精,不厌其工,不厌其妙,莫不登峰造极。在这个为茶而倾倒的年代,宋代最具表现力的文人雅士们从中捕捉到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乃至于中国文化在此久久驻留。茶与文化充分渗透交融,创造出北苑茶的诗文与思想胜景。茶业学术也出奇得活跃,极深研几,不仅远超前代,甚至于令后世数百年都汗颜。
唐行榷茶,史无前例,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宋廷继之,打着趔趄呛着水,狼狈不堪往前走,几乎到了北宋的尽头,蔡京当政时才搭建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
宋人崇尚雅致,将茶的实用功能推向审美境地。点茶法将皇家贵胄、达官显宦、文人骚客、贩夫走卒统统卷了进来,茶人的创造力得到空前迸发。“点茶”之外,还有文雅的“分茶”、刺激的“斗茶”。为了满足茶文化迅疾扩张的需求,在北方流行白釉瓷、南方崇尚青釉瓷的“北白南青”的平衡格局之间硬生生杀出一匹黑马——建盏。
实际上,福建自宋代登上茶叶舞台的中央,千年来就没有退场过。北苑贡茶尚未式微,御茶园即横空出世。有元一代,饮茶方式出现颠覆性的变革,大俗与大雅,如冷热两股空气强迫对流,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漫长阴晦,但风雨过后,云天的庄严宏阔,令人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明代贡茶制度的“饼改散”是茶史上的一场革命。由此,制茶工艺大大简化,饮茶方式更趋多样,可谓一场茶叶制作、饮用与茶文化的思想大解放。无数不知姓名的茶人不拘一格,混搭杂烩,重组拼贴,令散茶制作五色迷目。醉情于此的最顶尖的文人空前地打开了散茶价值的想象空间。创物从来因智者,有明一代,福建先贤创造了乌龙茶与红茶,烹点出人间至味。福州的文化名人谢肇淛、徐�、喻政与江浙的同好者往来之中对茶理、茶趣的认识达到新境界,将中国茶文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光阴流转到清代,东西方空前地进行着碰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被纳入世界体系。茶香打动了世界的味蕾,不独是中国品饮了,世界也喜欢。在这个“茶叶世纪”,不知有多少茶叶的故事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清代茶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从武夷山开始的。鸦片战争前,中国茶的外销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经广州口岸,由十三行的行商主导销往欧美等地的海上茶路;二是经恰克图口岸对俄国输出,由晋商主导的万里茶道。两者的唯一出发点武夷山,对世界茶业经济、历史、文化的贡献难以估量。武夷“茶业圣地”之名,当实至名归。
福建因海而起,因海而兴,是农耕文明的尽头与海洋文明的前沿。谁能说,福建海域里的沉船就比六朝古都的古墓逊色?比起陆地,驾驭海洋,在狂涛海啸中讨生活更需要决绝的勇气。闽商冲波踏浪,敢为人先,为自己烙下海洋文明的印记。福建是华侨大省,下南洋的福建人将茶文化传播至域外,历史就沉淀下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概念——侨销茶。
福州、厦门开埠后,茶港兴起,茶市活跃,洋行、茶栈、茶商,甚至传教士都参与进来,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茶业大戏,带动了腹地的闽东、闽北、闽南等地茶业经济发展。在福州,花与茶的邂逅,福州迅疾成为花茶的窨制中心与集散地。一时间,制作花茶的商号大量兴起,外埠商家不惜路途遥远,将顶级绿茶运抵福州窨制,然后销至华北、东北等地。福州花茶的美名不胫而走,缔造了一个以花命名的茶城。
绚烂的时刻谁料竟如此短暂,茶业的繁华梦如一道残阳。迨至民国,外敌入侵,战火肆虐,社会动荡,传统的茶业体系基本走向崩溃。
不耻下问,向当年的“学生”学习,也是一种勇气。中国自古有不随波逐流者,茶业虽然落后了,但从官方到民间,没有丢掉茶人的精气神,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空前强烈。如此,便如吴觉农所言,中国茶业岂会长期沉沦?
民国时期,福建茶业与全国一道,积极向现代转型,诸如进行茶业改良,实施茶叶分级,走出经验叙事,拥抱现代茶学。全民族抗战期间,福建茶政服务于国家大局,配合政府的统购统销政策,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对策,得到时人赞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茶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福建积极恢复茶叶生产,掀起复垦荒芜茶园热潮,同时开辟新茶园,进行品种资源选育。福建无性系品种类型独步全国,孕育了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也孕育着一代代出类拔萃的茶人。老一代茶人亲眼目睹了中国茶业复兴的征程,新一代茶人正扛起茶业强国的大旗。
1984年,茶叶流通体制迎来了大变革,传统的购销体制出现松动,茶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激发。民营茶厂纷纷设立,个体从业者异军突起,茶叶专业市场出现,传统的茶业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从种植到消费都呈现一派新气象。
在新时代,福建茶依旧引领中国茶产业的风向标,在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制定、品牌塑造、销售网络、文化提炼、“海丝行”、外交茶叙、茶业蓝皮书编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等诸多领域占领着制高点或走在最前列。
闽茶史上的一个个标杆,勾勒出指引后世的轮廓,一眼阅尽千年。
希望打开这本书,如同走进春日如海的茶园,和风骀荡,红颜绿波,紫蓑青笠,竹篓盈盈,散发着纯真与情思;如同面对一杯透亮的茶汤,体悟其从茶园中一路走来的痛苦与煎熬,谈论茶叶背后的故事,享受茶带来的宁静与平和。甚或,思索福建人整天冲泡浓烈的功夫茶中,却不失干事创业的豪情。
我们都是从一杯茶中走来的!
重勘福建茶的历史经纬与价值坐标
——读金穑《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
邱锡凤
由吃饱到吃好,由生存到生活,以“茶”为表征之一的现代社会生活品质,再次进入当下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视域。与千年前福建茶的些微不同之处,今日茗品作为家居日常佐料、商品价值交换之外,已再次夯筑起“天价茶”的高墙,甚至比肩“黄金等价物”。翻开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其中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氏甚至怅然感慨:“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浮想联翩的茶界盛景。
其实,福建茶的品与味,早有文人推崇。比如宋大中祥符(1008-1016)初年知建州(郡府驻地在今建瓯市)的江苏常州人士周绛,在品味建州好茶之后,感慨陆羽《茶经》之失,欣欣然提笔撰著《补茶经》。后书虽已散佚,但人们记住了周氏在书中所说的“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对于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福建茶,欧阳修有“不是人间香味色”、苏辙有“闽中茶品天下高”、苏轼有“从来佳茗似佳人”、陆游有“建溪官茶天下绝”等等美誉。而官家定论,莫过于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金口玉言:“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如此便览古代文士们乃至皇帝本尊对福建茶的奢华誉美表达,其不吝辞藻之处,在在触及现代广告律法的禁忌和红线,却在不经意间,为福建茶铭刻了至尊至贵品质之鉴,更为当代福建留下了年代深远、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之源。
众所周知,现存有关福建茶的第一部完整著述是蔡襄(1012-1067)的《茶录》,问世千年,后世茶士不断添薪加柴、拾掇诠释,如今福建茶的历史文献如汗牛充栋,这在南方的几个茶叶大省中最为突出。面对福建茶文化这一底蕴深厚的独特宝藏,福建茶界至今罕见系统梳理。而这,成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刘进社经年的内心隐忧。他坦言,起初也不过是为了处理有关茶的书稿中的瑕疵,信手查阅一些资料,却发现不少常识性差误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而作者竟多熟视无睹了。这对读者来说显然是一种误导。责任使然,刘进社购买了权威性的茶文献逐一核实作者的书稿,进而,他开始认真地、刻意地研修茶学、茶史、茶文化等。
这样的积淀与思考,最终成就了刘进社以金穑笔名正式出版的煌煌大著《茶坐标——标杆千年福建茶》。正如作者在出版访谈中发出的感慨:茶界至今无人对这些历史文献进行系统耙梳,这显然与福建茶的独特和辉煌,尤其是当今福建茶产业的红火极不协调。
这是不争的事实,福建茶产业勃发与茶文化寂寥的扞格,在“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时代要求之下如何实现破题,显得尤为迫切。
刘进社的《茶坐标》以福建茶史演变为经线,以每个发展阶段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为纬线,简洁而清晰地描述了福建茶业史中茶政、种植、制作、运输、销售、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创造,勾勒出了福建茶业在中国茶史上的价值坐标。作者的笔墨并不耽溺于某一点的深度发掘,而在于为福建茶标定历史地位、勾勒发展轮廓、把握肌理脉动,有心的读者则可以从福建茶的发展脉络中领悟当下产业发展的隐秘商机,可以从福建茶的经纬图谱中找到进一步深度书写的下一个“象限”,从而大大丰富“三茶统筹”的时代篇章。
作者甚至在《导语》《引言》中再三向读者谆谆告白,本书的价值与目的在于:尽量用融通中外的视野与话语,以事说茶,以史彰茶,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一些质疑,以提高读者对茶的认知能力!——这是非常内敛却又非常直白的宣示,如果没有巨量的阅读与深度的思考,如果没有清晰的脉络和扎实的文字,绝不会有这样的底气。作者还申明,本书“再现千年来福建引领中国茶业走向的丰富图景,自问有良知、有厚度、有亮色”——前者坦言叙事的宏大气魄,而后者并不隐晦自己对选题的高度自信。
当我们看到作者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整啃读50卷本的《中国茶文化集成》这一重要文献,我们就知道作者为《茶坐标》煌煌五十余万言所下的巨大功夫,相形之下,市面上“茶书”流行读物作者们浮光掠影的表达、东拼西凑的文字,显得那么苍白与不着调。这不由得令我想起我的第一本专著《上杭客家话研究》脱稿之后,决定启动客家话词典编撰工程,逐字逐句啃读《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典籍,以及《说文》《广韵》《集韵》等字书韵书的壮烈场景:床头台灯下、飞驰动车上、等候孩子放学的台阶上,用胸腹部顶起厚重的书本,用老花眼盯紧每一行文字,生怕错过了许慎们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的只言片语信息,生怕错过了与古圣先贤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进而错漏了与当下客家话的远年传承、撕裂了今古汉语的遥相呼应。我相信,正是刘进社在这场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的海量信息,使他有绝对的把握大声说出“自问有良知、有厚度、有亮色”!此情此景,一如我捧着自己近300万字的《客家方言上杭音词典》书稿时的内心独白:客家话的秘密,尽在于此矣!
知古以鉴今,知史以资政。刘进社对将福州定位为“茶港”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太逼仄了”“太小家子气了”。因为自福州开埠,即茶港兴盛、茶市红火,及至独创的花茶窨制技艺,以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先后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港”一词已再也无法涵盖福州在“茶”领域的江湖地位、历史定位。即如作者所困惑的:“山西不产茶,晋商为什么能踏出一条万里茶道”,“不产茶的英国,为何敢宣称‘英国茶走向了世界’”,这些都留给了今人——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管理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千年茶史给我们殷鉴太多了!”刘进社的直白令人激赏。窃以为,在“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语境之下,福州完全有资格重新定义“茶港”:是“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可,道非,常道”,抑或是“道可道,非常道”,悉由今日之福州来回答。
虽然《茶坐标》的出版商在书页间穿插了不少精美的图片,给文字的“补白”之处增添色彩,满足现代读者“读图”的快感,减轻读者在读史、读茶时候的压力,但我依旧希望把《茶坐标》当作学术书籍来阅读、理解与品鉴。看到作者将“闽茶初长成”断代于唐朝,我便有翻查“茶”字衍变的职业病冲动,《尔雅》中的“檟”,《说文》中的“荼”,《集韵》中那些目前输入法尚打不出来的“茶”的异体字,其读音的古今演变,以及在当下闽北、闽东、莆仙、闽南、闽西方言中的古音遗存,同时结合北方移民从武夷山闽赣古道、仙霞岭闽浙古道等入闽的时代与轨迹,也许可以从中发现“茶”入闽地历史及脉络的旁证。
笔者于茶,虽不算内行,但是舌尖与鼻子不会骗我,对于好茶,不在于茶客的芬芳雅致之词,而在于品茗者的感官与内心。我沉醉于《茶坐标》一类的茶文化大书,更“沉醉”于某些茶本体——我一直困惑于哪些茶种、哪些茶元素,喝过之后会令人难以入眠。我将这样的问题提交给正在筹建中的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希望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将茶分子一一厘清,将能够兴奋神经、激发精气神的成分加以斟酌厘定,如此,既便于“醉茶”失眠者规避,也有利于用脑劳神者提神,岂不美哉!
而这一话题,正是《茶坐标》给出的“茶叶生产必须现代化”的强烈呼吁,兴许也是“三茶”统筹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