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陈心林博士学位论文《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指导教师宋蜀华、祁庆富)摘要

2006年4月 暂无评论
2006年4月:

2006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陈心林博士学位论文《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指导教师宋蜀华、祁庆富)摘要

 QQ截图20200320170446.jpg

摘要:

本文是关于我国族群的一项个案研究。作为一种生发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科学理论,族群理论在应用于我国实际时应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我国的族群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文化基础,族群关系与西方也有相当的差异。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试图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对族群理论作出回应,探讨我国族群状况的特点,以本土的素材丰富和发展人类学的族群理论。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利用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族群研究的状况作了基本的综述,就其中的一些争论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有关土家族族群性的研究作了简要的评述;论述了我国民族研究中引入族群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作了可操作性的界定;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以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章以中央政府对土家族聚居区的治理政策为线索,分羁縻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以后时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以土家族族群状况的变迁为纲,对土家族地区族群关系的历史进程作了回顾,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介绍了田野调查点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分析了其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具体的社区背景。

第四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与区分在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因社会情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变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社会文化涵义运用实证材料回应了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了我国族群的本土特征。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几个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是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本文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无论是文献材料还是口述材料,我都把它视为特定情境之下的文本,试图发掘阐释其中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主位的立场,在资料收集上也特别强调被研究者的观点。与此相应的一个重要的资料处理方法,是把调查中的口述资料录音,再及时地逐字逐句地用文字记录下来,只加上必要的连缀、注解,使意义基本通顺。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深入发展。土家族聚居区可以分为南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迄今为止,土家族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方面尚无系统调查,深入研究更有待进行。本研究以土家族南部方言区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个案,力图运用族群理论来考察具体社区中土家族的族群性。在一定程度匕本研究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二)对民族和族群理论的回应。世纪年代以来,族群理论经由港、台学界逐渐被引入大陆学界,至今仍处于热烈的争鸣之中。同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民族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鉴于学术界对族群和民族理论的热烈争辩,并且考虑到中国族群状况的独特性,本研究试图用具体的实证研究作出回应。三考察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管理体制在具体民族社区中的实施情况,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家语; 南部方言区; 潭溪社区; 族群性;

 

导师:宋蜀华; 祁庆富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6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陈心林博士学位论文《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指导教师宋蜀华、祁庆富)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王福昌博士论文《生态·社会·共同体--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摘要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温美姬博士论文《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