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重光著《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2018年7月1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7月1日 暂无评论
2018年7月1日:

谢重光著《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201871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5322738-1_b_2.png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考究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强调客家来源的多元化,提出其主要来源包括南迁汉人、百越种族和南迁盘瓠蛮三大部分, 强调上述三大部分的互动共生,相互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对“客家民系”概念进行界定。此外,还对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进行探讨,简要探讨了客家传统产业、客家宗教信仰、客家山歌的本质特征与文化渊源、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等内容。

 

谢重光(1947 ),福建省武平县人。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专家称号与津贴。201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任上退休。曾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赣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嘉应学院及台湾东南大学、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史、民族史、客家学、佛教社会史等,出版专著24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主要专著有《客家源流新探》《客家形成发展史纲》《闽西客家》《福建客家》《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客家文化述论》《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等。

 

目  录

一、客家源流与“客家”界定

二、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第一章 隋唐五代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赣闽粤边区的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第二节 六朝隋唐时期赣闽粤结合区的溪峒社会

第三节 北方汉人的迁入

第四节 五溪盘瓠蛮的迁入

第五节 福佬民系的形成

第二章 南宋时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畲族的形成

第二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绪 

一、客家源流与“客家”界定

二、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第一章  隋唐五代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赣闽粤边区的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第二节  六朝隋唐时期赣闽粤结合区的溪峒社会

第三节  北方汉人的迁入

第四节  五溪盘瓠蛮的迁入

第五节  福佬民系的形成

第二章  南宋时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畲族的形成

第二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汀赣贼”的活动与客家民系的孕育

第四节  南宋末期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南宋末期客家的中心区域在汀赣,汀州为其核心

第三章  元代客家民系在族群互动中发展壮大

第一节  元朝对南方的屠戮与民族歧视

第二节  宋亡前后东南地区各族的联合抗元反元斗争

第三节  畲民汉化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

第四节  “汉人”淮军与客家民系的融合

第四章  明代赣闽粤边客地经济社会的变迁与客家扩张

第一节  明中叶以前赣闽粤边区的荒凉状况

第二节  “征徭”和“抚徭”     

第三节  南赣巡抚的设立

第四节  王阳明的剿抚功业及其心学在畲、客融合中的作用

第五节  明中叶后赣闽粤边区开发的加速进展

第六节  粤中的畲、瑶、客家融合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客家移民潮与客家分布格局的奠定

第一节  客家向闽南的推移及其与福佬民系的接触

第二节  客家人向四川、东南亚、赣北和浙西南的迁徙

第三节  客家人移民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广东西部及广西和海南

第六章  客家人移民台湾与台湾客家史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客家人移民台湾

第二节  汀州客  漳州客与潮籍移民中的非客家人

第三节  义民问题与客家、福佬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客家运动

第五节  闽、客族群和谐、合作的基础与路径

第七章  以山地耕作为基调的客家传统产业

第一节  山地农业和山林副业

第二节  矿冶业

第三节  手工业

第四节   

第八章  巫道色彩浓烈的客家宗教信仰

第一节  巫道结合的客家道教

第二节  客家民俗佛教

第三节  客家民间信仰

第九章  客家山歌本质特征与文化渊源

第一节  客家山歌本质特征

第二节  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客家山歌形成的时间

第十章  客家人的崇文重教风气

第一节  客家崇文重教风气举证

第二节  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转变

第三节  推动客家民风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十一章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

第一节  客家人的人文性格

第二节  客家文化类型与特质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谢重光著《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2018年7月1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练建安著《南行记》2017年7月1日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杨桃美食编辑部《川湘菜客家菜​一本就够》2015年7月1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