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1961年11月25日 暂无评论
1961年11月25日:

196111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u=970681999,128135619&fm=214&gp=0.jpg_副本.jpg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

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属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秦将领南海郡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柳州地域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朝将领路博德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为柳州建城之始。县城址位处今柳州市鱼峰区驾鹤山附近。潭中以地处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辖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来宾等县地。地方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郁林郡为郁平郡,潭中县为中潭县,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汉(公元25220年),复郁林、潭中名称。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 ,从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县即今象州县境),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县隶属依旧。  

南朝齐(479502年),桂林郡治所迁武熙县(今象州县),潭中县仍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从潭中县分置齐熙郡,隶广州,同时置辖齐熙县,郡、县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辖及今融水等县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县属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后属马平郡,潭中县为马平郡治所。  

南朝陈(557589年)潭中县隶属依旧。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名桂林县,属象州,州、县治均设于今象州县。同年又析桂林县置马平县,县治所设于今柳州市柳北区雀儿山附近“双山”。大业元年(605年),撤象州,马平县属桂州。大业三年(607年),桂州改称始安郡,马平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634年)以州境内柳江更名为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为柳州,并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区东南滨江一带。  

柳州始置时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阳德等5个县。同年,改阳德县为循德县,改文安县为乐沙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贺水县改隶澄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废省乐沙县(治所在今柳江县白沙)入新平县,并划辖原隶龙州之龙城县。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废省新平县(旧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马平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辖洛封县,并将循德县析出划归严州。次年,柳州增辖原属桂州的象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划辖原隶严州之洛容县。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县更名洛曹县。故唐末柳州辖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辖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县地。  

五代时期,柳州先属楚,后周时属南汉,建制依旧。  

宋朝时期,柳州属广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县旧柳城。柳州初领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隶宜州。嘉韦占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县入洛容县。宋末实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县地。  

元朝时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设安抚司,隶属广西道宣抚司。次年,广西道宣抚司改为广西道宣慰司,上隶同年置的潭州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为柳州路,置总管府。治柳城。始终领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区的鹿寨等县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书省改为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宣慰司随之改隶。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广西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府直辖马平、洛容、柳城、怀远、来宾、融、罗城等县以及象、宾等州,其中,象州又领武宣县,宾州又领迁江、上林等县。柳州府隶属广西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柳州府隶属广西省,初领马平、洛容、柳城、罗城、怀远、融、来宾、武宣、上林、迁江等10个县以及宾、象等2个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宾州直隶广西省,并析出武宣、来宾、上林、迁江等4个县改隶宾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复划辖原隶宾州之来宾县。故清末柳州府实辖马平、雒容、罗城、柳城、怀远、融县、来宾等7个县和象州。辖及今柳州市区、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来宾和罗城等县(自治县)地。  

民国2年(1913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裁府与州、厅,省下设道,改行省、道、县三级,由道领县。6月,设置柳江道,柳江道治马平,辖马平、怀远、宜山、安化、象、河池、雒容、罗城、柳城、来宾、迁江、天河、融、思恩等14个县,南丹1个土州,忻城1个土县,永顺正、永顺副、永定等3个长官司。民国16年,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民国19年(1930年)9月,广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鉴于是年省局混乱,广西独创民团制度,设置民团区,柳州民团区辖马平、柳城、融县、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县、来宾等9个县。民国20年(1931年)11日,马平县改名为柳州县。  

民国23年(1934年)310日,广西全省在原桂林、平乐、梧州、柳州、南宁、百色、天保、龙州等8个民团区,划设8个行政监督区。柳州行政监督区治宜山,辖柳州、柳城、融县、三江、中渡、榴江、雒容、来宾、象县、河池、南丹、天河、罗城、忻城、东兰、思恩、宜北、宜山等18个县。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析出来宾县、象县分别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和梧州行政监督区管辖。民国25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析出宜山、东兰、河池、南丹、思恩、忻城、宜北、天河等8个县,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管辖。同时增辖原属桂林行政监督区之百寿县,并迁治柳州。次年9月,柳州行政监督区之柳州县易名为柳江县。至民国293月,柳州行政监督区计辖柳江、柳城、融县、三江、罗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寿等9个县。  

民国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监督区改设的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柳江。初辖柳江、柳城、融县、三江、罗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寿等9个县。民国31年(1942年)3月,第四区改为第二区,合并增辖民国294月由庆远行政监督区改置的第七行政督察区及其忻城、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天峨等8个县,还划辖第五区之象县、来宾、迁江等3个县,并析出原第四区的百寿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析出原第七区的东兰县划归第五区管辖。同年7月,第二区又增设瑶山金秀设治局。民国36年,第二区裁撤瑶山金秀设治局。次年10月,第二区析出宜山、罗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等8个县改属第十区,同时,增辖原属第三区之武宣县。民国387月,第二区又析出武宣、来宾、象县等3个县改属第十三区,析出融县、三江等2个县改属第十五区。至是年9月止,第二区实辖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迁江、忻城等7个县。  

194912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为柳州专区辖市,柳州市、柳江县、柳城县、雒容县、榴江县、中渡县、融县、三江县属柳州专区。1950年升格为省辖市,设立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1952811日,融县更名融水县;撤销雒容、中渡、榴江等3个县,合并设立鹿寨县。1953423日撤消柳州专区,撤销三江县,设立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设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治融水镇;融水县更名融安县,并迁治今融安县长安镇。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区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195632日至19571220日为宜山地区);鹿寨县改属桂林专区。19559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区更名三江侗族自治县。19571220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宜山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撤消。  

1958719日,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专区。同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柳州市改属柳州专区行署统一领导,但市人民委员会的政权机构不变,仍为专署一级组织。  

1958725日,鹿寨县改属柳州专区。  

1960年,柳州市撤区,设立城中、雀儿山、鱼峰、南站、柳南、红旗等公社。196111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区直辖》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1993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广东四会撤县设市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