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杨瑾硕士学位论文《明代至近代蕉岭县新铺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指导教师苏畅)摘要

2018年6月6日 暂无评论
2018年6月6日:

20186华南理工大学杨瑾硕士学位论文《明代至近代蕉岭县新铺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指导教师苏畅)摘要

1.jpg 

蕉岭县新铺镇是个石窟河沿岸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客家侨乡,是蕉岭第一大镇。本文从明清至近代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的历史研究中,发现地理、商贸和文化是新铺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石窟河的地理优势和商贸的发展推动了墟市经济、盐商贸易、神明崇拜以及移民活动的兴起,这些对当地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新铺地处石窟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人口密集,是较早有人口迁居的地方,该地区位于三省交界,水陆商贸发达,因而该地区的村落形态演变有较为突出的地域特征和研究价值。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尝试梳理明代至近代蕉岭县新铺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主要从新铺镇的两个聚落类型着手,普通村落和墟镇。普通村落分别从水利基础设施、民居、庙宇和村落总体的空间形态着手。墟镇是从民居、庙宇和墟市总体的空间形态来展开。

新铺镇普通村落位于石窟河沿岸,普遍都有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是一种线性形态,亦可作村落形态中的一种人为界线。普通村落民居分别选取了宗祠、杠屋和华侨建筑来研究。宗祠形态为带状、面状或组团状,具有向心性的特点。华侨建筑呈现点状分布。庙宇点状沿河分布,成为了人为村界或人为域界,或两者兼有。村落总体空间形态有带状、组团或面状,是典型的围团式布局,具有以姓氏或宗族分区聚集的特点。

新铺墟镇的民居呈现出高密度性的特点,为了节约用地,前店后宅,商住结合。公共建筑则为点状或组团状分布,呈现出分区聚集性的特点,且与大码头相近。庙宇以点状分布于石窟河边,成为新铺墟的人为域界。墟市形态为线型布局,具有高密度性、分区聚集性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论述,试图展现出新铺镇这一具有商业性质的客家侨乡聚落的特点。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8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杨瑾硕士学位论文《明代至近代蕉岭县新铺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指导教师苏畅)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7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孟万春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商洛方言语音研究》(指导教师邢向东)摘要         2016年6月赣南师范大学吕秀菊硕士学位论文《客家黄酒文化研究》(指导教师罗勇、温春香)摘要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