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祖师潘了拳817年(唐元和十二年)4月15日生于汀州府上杭场山羊窠(今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

817年4月15日 暂无评论
817年4月15日:

惭愧祖师潘了拳817年(唐元和十二年)415生于汀州府上杭场山羊窠(今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

 src=http _youimg1.c-ctrip.com_target_fd_tg_g3_M04_B3_DD_CggYGlXUrgGAPcYZAAMvTMs5a1w076.jpg&refer=http _youimg1.c-ctrip.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_副本.jpg

阴那山灵光寺

惭愧祖师(817866),俗姓潘,名了拳,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415日)生于汀州府上杭场山羊窠(今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从小就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据《福建通志》记载,他初生时,“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又据民国《永定县志·名胜志》说:“在东洋山羊窠田垅,一石广丈余,高亦相等。顶略平,无罅隙,惟中心两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来源不可知,不溢不竭,色鲜味甘。俗传唐时僧了拳牧于此,渴不得饮,以腰刀刺成两孔,掬泉饮之。”

  唐大(太)和二年(828年),因天灾,12岁的潘了拳随母经沿田崆棋盘石移居福建道潮州海阳县车上(现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黄砂村),以耕牧为生,其母病逝后,结庐于该村的赤蕨岭,皈依三宝,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在此期间,他尝坐禅于青溪高□。

  大(太)和八年,潘了拳外出云游。他离开赤蕨岭经茶阳南下三河,由三河沿梅江溯流而上至芒洲岗,再由芒洲岗到浒梓,然后取道浒梓村口渡河西去,寄旅阴那坑尾。次年,相继游览了韩江上游与现在梅县雁洋、三乡毗连的铜锣湖山、阴那山和大埔第一高峰——明山嶂银岽顶。在漫游中,他发现阴那山宛延20余里的山涛岭浪,层峦叠翠,霞蔚云蒸,其中五峰连峙,形如仙掌,俨然佛门胜地,悟为是照应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遂择址山西构木为庵,收徒学佛。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持30余年:一方面潜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声闻行果,严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仪式,博得四众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积累天文知识、修习医药常识,禳灾求福,护念众生,深受畲汉两族黎民百姓的爱戴。他虔诚奉劝门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并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他常以“惭”“愧”二心所法薰陶自己、勉励他人。他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而止息恶行;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而止息恶行。”他的“惭”“愧”之说俱遍善心,符合人间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不但给佛门弟子和社会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对当时带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着疏导顺其自然的特殊作用,为社会安宁和时代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866103日),潘了拳在阴那山圆寂,终年49岁。为缅怀他的德泽,其徒众和乡间人士在他生前于阴那山西(现属梅县境)营造的庵堂旧址建筑灵光寺,寺中祀奉他的塑像,同时尊称他为惭愧祖师。此外,还在他曾经住过、经过歇足和坐禅的地方,分别兴建了赤蕨寺(现为大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寺、清泉寺、龙泉寺、宝月寺、宝元寺和万福寺等7座寺宇。潘了拳是自唐宋以来闽粤两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本站辑)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惭愧祖师潘了拳817年(唐元和十二年)4月15日生于汀州府上杭场山羊窠(今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18年4月15日福建连城举办第七届培田春耕节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原书记黄亚光1993年4月15日在福州逝世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