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6)

2006年12月31日 暂无评论
2006年12月31日: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6

 2006.jpg

周大鸣,孙箫韵.城市化与宗族变迁——以深圳凤东社区为例.中国研究,2006,(02):142-166+228.

陈辉霞,李伟丽.小议广东兴宁客家话的述补结构.语文学刊,2006,(S2):76-78.

王俊平.贺州客家围屋的保护与民俗旅游发展.社会科学家,2006,(S1):213-214.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2.

吕海雪.客家围龙屋的延续——“围龙食府”装饰设计.广东建筑装饰,2006,(06):30-35.

杨梅.试论赣南客家竹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S1):4-7.

谢菲.浅论客家文化的适应性.绥化学院学报,2006,(06):131-132.

戴志云,邹媛,郭永红.也谈方言新闻节目.声屏世界,2006,(12):48.

李恒.谈客家山歌艺术特色.艺术评论,2006,(12):69-71.

亚舟.山、海和传说——《海峡西岸行》主播手记.东南传播,2006,(12):20.

凌伟峰.小议“XX贼”——粤东兴宁客家话中一个有趣的口头语.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49-52.

周智武.台湾的开发与饮食文化的变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4.

蒋燮.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4):63-70.

李恒,周小美.赣南老区客家山歌刍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431-433.

严修鸿.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 ~5()字考释.语言研究,2006,(04):51-52.

黄文华,刘小兰.赣南宁都道情艺术浅析.农业考古,2006,(06):212-214.

罗小燕,吴亚平.赣南旅游开发进程中客家文化保护.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24-26+115.

陈辉霞.小议兴宁客家话的述补式.新世纪论丛,2006,(03):143-145.

宋玲.从闽西客家民间鼓乐队看现代化进程中的客家音乐的发展.艺术探索,2006,(S2):30-32.

刘婷.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115-116.

陈辉霞.小议兴宁客家话的述补式.新世纪论丛,2006,(03):143-145.

刘志伟,王宏辉,张晨.不同方法提取客家药膳草药溪黄草的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06):55-58.

徐秋明.鬼门关文化:一种兼容的文化形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69-172.

魏明枢.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蕃”.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4-19+35.

刘国深,吴祖敏.台湾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特性分析.台湾研究,2006,(06):23-28.

吉路.客家嘉年华重现挑担生活样.北京档案,2006,(12):42.

汤韵旋.族群、族群认同与族群建构论的实践——以两岸客家和当代台湾族群建构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6,(04):59-66.

黄禹康.客家土楼.上海房地,2006,(12):58-59.

刘霞,吴玉华.客家体育与农村幼儿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2006,(36):111-113.

刘道超.客家文化之变与不变——桂林市灵川县客家村毛村调研记.贺州学院学报,2006,(04):49-52+63.

连允东.发展宁化红色旅游的对策.政协天地,2006,(12):41-42.

许为民.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政协影响.政协天地,2006,(12):50.

张晓青,梁敏.论生态经济是客家赣南成为“最适合人居住”之地的基础.经济师,2006,(12):271-272.

李立.客家文化传承两岸——首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综述.台声,2006,(12):42-46.

陳祥鈴.台灣文化設計的探討與分析─以美濃為例.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产品与建筑设计研究所、实践大学设计学院时尚与媒体研究所、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服装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媒体传达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工业产品设计学系.设计进化论2006国际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产品与建筑设计研究所、实践大学设计学院时尚与媒体研究所、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服装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媒体传达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工业产品设计学系:实践大学设计学院,2006:10.

刘斌.同属一条根  共抒一家情——论赣南民间音乐与赣南客家舞蹈的内在关系.艺术教育,2006,(12):23.

野山.神奇的客家围屋.西部大开发,2006,(12):50-51.

李玉.四保话语音研究.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39-47.

黄震,王荷珣.福建客家人移民广西陆川的历史考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90-94+77.

李炯.浅析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构中的意义.导师:周恩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李立,曲利明.客家——千年流徙的文化圣火.民族论坛,2006,(11):22.

李立.迁徙的客家,生命的旅行.民族论坛,2006,(11):23-24.

何葆国.客家建筑:迁徙中的文化图腾.民族论坛,2006,(11):25-26.

何葆国.一部夯土的史书——闽西南客家人和他们的土楼.民族论坛,2006,(11):26-28.

何葆国.“穷山恶水”的乐章——赣南客家围屋.民族论坛,2006,(11):28-29.

何葆国,李立.一时间千秋故事——客家傀儡戏.民族论坛,2006,(11):34-35.

何葆国.娶亲“十二碗”与客家食俗.民族论坛,2006,(11):36.

韩晗.南音北声.民族论坛,2006,(11):37-38.

韩晗.客家何处.民族论坛,2006,(11):39-41.

刘斌.奇绝的采茶舞  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艺术评论,2006,(11):70-71.

何凌.从客家妇女“天足”习俗看太平天国妇女地位.许昌学院学报,2006,(06):101-103.

胡恩,陈清容.长汀客家习用方药简介.中国民间疗法,2006,(11):21-22.

潘尚霞.广东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暨第三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2006:2.

邹春生.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6,(11):141-144.

胡松柏.客家移民和客家方言在赣东北的流播.江西社会科学,2006,(11):145-148.

黎章春.客家菜系构建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6,(11):149-152.

邹春生.神明标准化: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的整合——从江西南康刘氏女的出凡入神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中国民族学学会,2006:7.

刘焕云.21世纪台湾多元化政策与客家文化之发展.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中国民族学学会,2006:22.

房学嘉.客家妇女:历史人类学视野——以粤东客家地区为重点分析.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中国民族学学会,2006:18.

秦红增.生计、乡情与文化的重聚:台湾北埔乡村建设的启示.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中国民族学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2008)世界大会筹委会、中山大学:中国民族学学会,2006:12.

熊青珍.新形势下大埔陶瓷设计的突破点——开发具有客家风情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的思考.广东建材,2006,(11):132-133.

流沙.从赣粤地区传到台湾的采茶戏.戏曲研究,2006,(03):137-158.

.网络“客家”的亲民之举.电脑爱好者,2006,(22):10-12.

李彦.深化客家音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98-199.

流沙.从赣粤地区传到台湾的采茶戏.戏曲研究,2006,(03):137-158.

刘汉军.“博客”——家校沟通的新途径.中小学管理,2006,(11):22.

刘泽梅.地方戏曲音乐的普及与传播.戏剧文学,2006,(11):70-72.

饶金德.赣南:有一种沧桑叫围屋.农村.农业.农民,2006,(11):60-61.

文生.吮指香烧腊  引领美食新潮流.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6,(11):29.

谢文军.客家擂茶馆特色投资前景广.生意通,2006,(11):6-7.

王晓梅.马来西亚柔佛州客家人的语言转用..中国社会语言学(2006年第2).:中国社会语言学会,2006:14.

陈世松.论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为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04-107.

刘小方.世界遗产视野下的洛带古镇保护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08-109.

李全中.从江西“九皇斋”到川西“九皇节”——客家地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10-112.

李映发.客家人的习性及成都东山客家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13-115+125.

赖汉林.石城话声韵调调查分析.东南传播,2006,(10):79.

江冰.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种回应——谈《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46-148.

肖春晓.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07-108.

曾泽忠.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以《独特的客家文化》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38.

朱昌彻.一本很有价值的好书——评舒龙主编的《客家人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39.

谭元亨.大气、灵气与底气——评《客家人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40.

郭晓红.上杭县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龙岩学院学报,2006,(05):75-77.

杨雅莹.客家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以“世界客都”梅州市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93-96.

林晓平.略论客家茶文化的特色.农业考古,2006,(05):62-65.

段佩君.谈闽西客家迁台.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莆田市人大、莆田市政协、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闽台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莆田市人大、莆田市政协、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6:9.

童绍茂.论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的结合——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嘉应学院学报,2006,(05):10-13.

杨雅文.提高客家方言播音水平的若干问题探讨.嘉应学院学报,2006,(05):14-18.

罗碧文.客家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图书馆论坛,2006,(05):117-119.

张玉敏.梅县客家话连读变调的语音分析.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2006:5.

喻荣春,孙淑芬.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企业经济,2006,(10):110-112.

汪振泽.浅谈客家民居的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美术大观,2006,(10):62-63.

田辉龙,刘勇勤.客家服饰符号的美术特征.美术大观,2006,(10):85.

寇庆延.“客家巾帼”黄桂清.中国经济周刊,2006,(40):55.

何绚,韦烨.叶迎春  客家小花的国际绽放.绿色中国,2006,(19):64-66.

张海华,周建新.江西三南客家妇女头饰——冬头帕.装饰,2006,(10):38-39.

雷欢.潮州筝与客家筝刍议.导师:喻意志.湖南师范大学,2006.

郭厚全.孝文化在客家民系中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1.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杨翼龙,赵敏,许广宁,黄俊明,魏青,凌文华.中国南方客家人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研究.卫生研究,2006,(05):618-621.

孙红梅.深圳客家民居的文化渊源探析.古建园林技术,2006,(03):13-16.

黎晓霞.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擂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

陈晓锦.泰国曼谷半山客话语音.语言研究,2006,(03):81-83.

.客家围楼.中国供销商情,2006,(09):45.

林伦伦,洪英,雷楠.潮安畲语及其台语底层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32-136.

黄义祥.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教授.岭南文史,2006,(03):32-35.

陈涛.彰显特色铸造精品促进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以赣州杨仙岭旅游景区为例.企业家天地,2006,(09):84-85.

李晓,郭唯.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及其电视媒介策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81-184.

张海华,肖俊.客家民间竹器的文化内涵.设计艺术,2006,(03):74-75.

何明清,王长兴.客家方言的翻译.文教资料,2006,(27):175-176.

.赣州:旅游、工业,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经济周刊,2006,(Z1):31.

冯光钰.做学问靠积累()——我从事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回顾.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3):3-14.

陈广万.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与闽粤赣边区大旅游.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市旅游局.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市旅游局: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2006:7.

叶金莲,罗勇.从客家族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06,(09):196-200.

黄道宾.从永安安贞堡的壁画看客家民俗与民性.三明学院学报,2006,(03):330-333.

吴玉华.赣闽粤客家“打龙灯舞狮子”与民俗体育文化.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03):51-53.

董建辉.畲、客“郎名”探源——兼与李默先生商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71-76.

黄禹康.走进客家土楼.今日民族,2006,(09):45-47.

文显著.齐诵《正气歌》  缅怀文天祥——台湾师大“广西客家文化考察团”莅玉林参访考察.两岸关系,2006,(09):52.

陈晓锦.泰国曼谷半山客话上声读如去声析.中国语文,2006,(05):452-454.

朱晓芳.闽西客家祈子习俗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96-97.

马卡毅.培田——客家庄园.小城镇建设,2006,(09):69-70.

傅志毅.粤北客家围楼民居建筑探究.装饰,2006,(09):32-33.

.乐韵悠扬.家庭影院技术,2006,(09):78-79.

彭成通.河田高景.源流,2006,(09):64+2.

刘大可.整合客家文化资源  全面发展闽台关系.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明市政协.“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明市政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6:8.

张小龙.赣州市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思考及对策.导师:纪明泽.华东师范大学,2006.

舒洁.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师:予锋.江西师范大学,2006.

游学军.闽西客家与台湾客家的渊源及发展关系研究.导师:刘锡涛.福建师范大学,2006.

黄雪英.闽西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师:张华荣.福建师范大学,2006.

彭水清.基于深圳地域文化的客家民居保护利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6:5.

李常生.台湾苗栗旧铁道与客家庄文化结合发展旅游规划论述.江苏省旅游学会.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省旅游学会:《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2006:7.

李晓方.客家文化特质研究三题.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85-89.

钟福民.从客家女红艺术看客家女性品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90-93.

李晓文,叶金莲.论客家人的和谐观——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94-97.

雷欢.客家音乐与客家筝.艺海,2006,(04):50.

傅丽.兴国山歌——赣南客家山歌中的瑰宝.艺海,2006,(04):51-52.

邱锡凤.客家人“父亲”指称命名的文化修辞学阐释.龙岩学院学报,2006,(04):53-55.

邓享璋.闽中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词.龙岩学院学报,2006,(04):93-95+99.

.倚重务实精神  创造新的辉煌——访梅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肖平.环境,2006,(08):60-61.

沈嘉.梅州市院士广场及客家艺术中心方案设计.南方建筑,2006,(08):52-53.

林佳燕.潮汕、客家两地区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的关系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8):178-180.

吴永章.客家文化中心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嘉应学院学报,2006,(04):5-9.

毕剑.客家文化的市场化移植问题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04):14-17.

伍天慧,谭兆风,吴洪革,张汉悦.客家武术的社会文化透视——张家“枪棍”引发的思考.嘉应学院学报,2006,(04):18-20.

田维舟.客家梅州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与原始宗教.嘉应学院学报,2006,(04):21-23.

熊青珍.“虚”与“实”的对称——对倒影在“半月塘”里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的思考.嘉应学院学报,2006,(04):24-26.

吕建国.梅县客家方言单字调和连读变调实验分析.嘉应学院学报,2006,(04):31-36.

黄文杰.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导师:严凤.福建师范大学,2006.

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06,(04):91-95.

廖江.漓江边上客家村.当代广西,2006,(16):59-60.

田力.爱的奉献——记深圳龙岗图书馆.深图通讯,2006,(03):60-61.

.业界动态.深图通讯,2006,(03):70-72+74.

钟英明.满堂大围的建筑特色与美学价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83-86.

刘蓬春.洛带古镇的开发及客家文化的保护.四川省情,2006,(08):15-16.

何玉兰.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兰台世界,2006,(16):39-40.

夏辉辉.心灵归巢:一个历史教师眼中的客家围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08):13-16.

舒龙.客家的迁徙流转文化与朱毛红军的游击运动战术.党史文苑,2006,(15):35-40.

温文标.深入贯彻《意见》精神  不断提高履职水平.政协天地,2006,(08):56.

黄红英.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中国西部科技,2006,(24):68-69.

沈跃,罗红梅.浅谈客家文化档案的建立.档案时空(业务版),2006,(08):27-28.

高昌洙.闽西客家宗族研究.导师:蓝达居.厦门大学,2006.

郑耀星.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中国地理学会、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理学会、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2006:1.

严修鸿.客闽方言里江东不分的语音层次.语言研究集刊,2006,(00):45-54+390-391.

郑威.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6,(07):180-183.

李钰.民居瑰宝——福建客家土楼.国土资源,2006,(07):58-61.

俞万源,李海山.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经济地理,2006,(04):710-713.

叶金莲.赣南客家地名的文化透视.企业家天地,2006,(07):142-143.

易普男,汪振泽.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5.

李小燕.浅议客家围龙屋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7):77-79.

兰玉英.历史和人文关怀下的客家妇女研究——读谢重光博士新著《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8-170.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6,(07):195-197.

郑威.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桥——兼评广西贺州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项目建设.社会科学家,2006,(04):132-135.

沈黄胜.客家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03):37-39.

谭元亨,刘小妮.近现代客家学术史研究.学术研究,2006,(07):111-116+148.

曾令存.论“客家文学”的发生.学术研究,2006,(07):117-122+148.

詹伯慧.我看客家方言与《中山客家话研究》.学术研究,2006,(07):123-124.

张利珍.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咬字问题.中国音乐,2006,(03):133-134+137.

闻远.新版《徐霞客家传》问世.江南论坛,2006,(07):26.

钱岩.刍议黄遵宪与客家山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11.

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43-146.

吴福文,张树廷.客家人在台湾政坛的“副首”角色——兼谈李登辉的族属问题.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5-10+112.

陈玉桃.故乡风物.创作评谭,2006,(04):34-36.

叶劲光.魅力三明  乐趣无穷.台声,2006,(07):80-84.

王耀华.同根同源  传承变易——“闽台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6,(07):56-59.

范强.客家妇女蓝衫服饰.装饰,2006,(07):117-118.

肖君.粤东客家人的教育情结.源流,2006,(07):34-35.

.图文写真.源流,2006,(07):59.

雷动和.宁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中国老区建设,2006,(07):52.

黄宁,陈娟,戴文远.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福建地理,2006,(02):63-64+85.

王泽巍.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福建地理,2006,(02):71-73+103.

郑丽鑫.客家文化地理浅析.福建地理,2006,(02):74-76+88.

鲍智明.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探析.福建地理,2006,(02):121-123.

钟声宏,周永章,徐燕君.粤闽赣客家地区区域演化特征及区域发展思路.热带地理,2006,(02):157-161.

温珍琴.赣南农村聚落名研究.农业考古,2006,(03):158-161.

陈哲,黄玉英.民歌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农业考古,2006,(03):182-184.

金鑫,润玉.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农业考古,2006,(03):185-188.

胡瑞琴.“客家名人”考辨——仅以郭子仪为例.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39-41.

曾为志.新都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及成都官话词汇比较研究.导师:黄尚军.四川师范大学,2006.

谢丽萍.客家丧仪音乐初探——以连城县莲峰镇为例.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210-211.

王夏婕.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比较研究之曲目现状概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218-219.

杨彦杰.从客家视野看清代台湾史研究几个问题.台湾研究,2006,(03):59-64.

吴太中.新版《徐霞客家传》面世.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68.

陈志平,钟国芳.试论客家宗族生成的认同心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88-90.

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77-80.

沈跃.档案与客家妇女.兰台世界,2006,(12):63.

甘春妍.博罗畲语20年音变.南开语言学刊,2006,(01):47-55+165.

甘春妍.博罗畲语20年音变.南开语言学刊,2006,(01):47-55+165.

林智敏.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2006,(17):39-40.

邓运员,杨载田.中国客家妇女品格风貌及其形成探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6):56-59.

陈超,马正麟.传统客家村落聚落和领域形态的形成.山西建筑,2006,(16):28-29.

邓奋彪.梅州客家艺术中心大剧院结构设计.山西建筑,2006,(16):51.

.蔡振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中国楹联学会,2006:1.

于韵菲.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导师:赵维平.上海音乐学院,2006.

陈卉.从客式广州话的特征透视广州话音变的异质环境及趋势.导师:黄国营.清华大学,2006.

刘建军.台湾豫剧研究.导师:程明欣.郑州大学,2006.

黄小平.田林宁都客家话比较研究.导师:林亦.广西大学,2006.

肖平.成都“土广东”.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05):61-62.

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地理研究,2006,(03):495-506.

王明前.论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兼辨“客家武装移民”说.广西社会科学,2006,(05):137-141.

曾扬明.走进客家小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05):64-66.

周建新,陈文红.围龙屋的空间—意义结构解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2):73-76.

陈海珍.广东省瑶族和汉族健康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导师:杨杏芬.暨南大学,2006.

刘汉银.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导师:袁焱.云南师范大学,2006.

王耀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促进两岸学术交流.福建艺术,2006,(03):5-6.

徐玉娟,肖更生,张名位,吴继军,张友胜,李振伟.HACCP体系在客家黄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酿酒科技,2006,(05):102-104.

蔡刚华.土楼的土.闽台文化交流,2006,(02):136-137.

张焱生.土楼里的文化悲歌——读何葆国的《土楼》.闽台文化交流,2006,(02):103-108.

本刊记者.首届“闽南文化论坛”在厦举行.闽台文化交流,2006,(02):159-160.

金鸣.闽南文化古镇九峰城.闽台文化交流,2006,(02):149-154.

张瑞瑛.客家土楼  诗意安居.城建档案,2006,(05):52-53.

徐观娇.依托乡土文化  打造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教育导刊,2006,(05):32-33.

张木森,林庭芳.为闽西文化建设谋篇布局.政协天地,2006,(05):43.

罗炜峰,余瑞清.红色宁化.福建质量管理,2006,(05):12-15.

余健华.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导师:张兴国.重庆大学,2006.

.CD藏家快评.视听技术,2006,(05):103-108.

张志祥.客家民居围龙屋探究.装饰,2006,(05):97-98.

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导师:刘志成.北京林业大学,2006.

陈思梅.广东海丰“占米话”之语音、词汇比较研究.导师:林伦伦.汕头大学,2006.

符丽琴.论中日两国筝流派的差异及其文化变迁原因.导师:赵维平.上海音乐学院,2006.

钟洁.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研究.导师:牟江;杨天海.四川大学,2006.

李文放.广西贺州客家人祖先崇拜.导师: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2006.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福建省社会学会.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福建省社会学会:福建省社会学会,2006:17.

严飞生.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导师:谢友祥.南昌大学,2006.

夏水平.明清粤东石窟河流域的社会变迁与对台湾的移民垦殖.导师:房学嘉.南昌大学,2006.

吕德文.圈子中的村治.导师:吴理财.华中师范大学,2006.

宁峰.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导师:杨太.辽宁大学,2006.

张杨.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导师:樊洛平.郑州大学,2006.

张洁.对台“文化统战”研究.导师:冯聚才.郑州大学,2006.

王福昌.生态·社会·共同体.导师: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2006.

朱松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07-109.

冯桂华.客家方言的源流及与赣方言的关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46-48.

伍荣蓉.近十年来国内客家源流研究综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54-57.

吴招胜,唐孝祥.试论粤东客家传统民居的审美属性.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58-61.

邹春生,陈文红.“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62-63.

赖剑明,王宇扬.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审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116-118.

张佑周.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与客家文化的海外弘扬.龙岩学院学报,2006,(02):63-65.

林清书.客家话的“(女哀)"及与其相关的同源词.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4):72-76.

李石勇,骆智冕.历史的担当意识与人性的隐忍坚韧——论《台湾人三部曲》的历史意识与人性意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8-51.

依孜.观点摘要.民族论坛,2006,(04):37.

房学嘉.从围龙屋的文化功能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为重点分析.汕头大学学报,2006,(02):86-89+92.

刘加洪.文天祥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爱国斗争及其影响.嘉应学院学报,2006,(02):18-22.

夏硕军,雷近芳.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嘉应学院学报,2006,(02):27-30.

邹春生.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以江西南康刘氏女出凡入神的过程为例.嘉应学院学报,2006,(02):31-34.

俞万源,陈义彬.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02):53-57.

温美姬.客赣方言共有的几个本字考辨.江西社会科学,2006,(04):88-91.

郭延礼.黄遵宪的“民歌情结”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文史哲,2006,(02):102-108.

刘荣先,曾健铭,王东云.“客家凉茶”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6,(04):517.

李科凤.盘龙镇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音系的比较研究.导师:高廉平.西南大学,2006.

关佩聪,罗冠英,刘厚诚.竹芥与客家芥的生长与产量形成.中国蔬菜,2006,(04):5-7.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中国,2006,(08):57.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中国,2006,(08):59-60.

梁宇元.风水观念对台湾北埔地区客家聚落构成之影响.建筑与文化,2006,(04):42-54.

陈淑娟.语言选择:聚合与背离——以台湾的大牛栏语言社群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6-12.

王庆.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导师:高廉平.西南大学,2006.

杨冬磊.论族群与台湾族群的形成历史.现代台湾研究,2006,(02):12-17.

陈仁河.客家兔文化.中国牧业通讯,2006,(07):72.

刘晓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寻根,2006,(02):132-136.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导师:宋蜀华;祁庆富.中央民族大学,2006.

田长青.湘南传统外庭院内天井式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导师:柳肃.湖南大学,2006.

刘霞,吴玉华.客家体育的开发利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辽宁体育科技,2006,(02):78-79.

温春香.风水与村落宗族社会.导师: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2006.

王立芳.近代新加坡神庙与华侨华人社会.导师:詹冠群.福建师范大学,2006.

黄邦恩.厦泉漳龙旅行社区域合作探讨.导师: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2006.

郭唯.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及其电视媒介策略.导师: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2006.

黄映琼.梅县方言语法研究.导师:高廉平.西南大学,2006.

曾丽舞.广东梅州客家文化中油画的现况与发展探索.导师:刘沛沛.西南大学,2006.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导师:徐莉莉.华东师范大学,2006.

邓晓华.汉藏语系的语言关系及其分类.导师:尉迟治平.华中科技大学,2006.

林爱平.闽西红色旅游发展浅析.福建地理,2006,(01):34-35+47.

郭启熹.龙岩方言的基本特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37-39+89.

俞万源,李海山,刘远清.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思考——以梅州市为例.热带地理,2006,(01):66-69+80.

邓晓华.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语言研究,2006,(01):85-89.

.湖南资兴方言的音韵特点及其归属.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47-151.

曾桓辉.客家武术传播与发展刍议.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13-115.

詹伯慧.同根同祖,同源同声——漫谈海内外汉语言文化的互动.岭南文史,2006,(01):19-20.

颜清湟.东南亚历史上的客家人.南洋问题研究,2006,(01):54-60.

金咏山,高雷,阳艳.叶挺纪念馆规划建设方案设计.南方建筑,2006,(03):31-33.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叶俊青,魏青,林育纯,许广宁,杨颖,赵敏,黄俊明,凌文华.广东省梅州地区客家人群GSTP1GSTM1基因多态性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02):112-115.

杨静琦.客家姓氏根在中原.协商论坛,2006,(03):40-45.

周建新.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广西民族研究,2006,(01):55-61.

吴野.客家人生命历程的殷红史诗——读刘晓双长篇新作《滚滚血脉》.当代文坛,2006,(02):139.

王少明.以“问题意识”去关注岭南音乐文化研究——访冯光钰教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100-104.

.重点图书.全国新书目,2006,(06):25-40.

熊青珍,周建新.凉帽与客家妇女服饰造型色彩的呼应.装饰,2006,(03):105.

Francois,Bernie.“客”不容缓.多媒体世界,2006,(03):58-65.

戴腾荣,张佑周,杨玉凤.客家文化对台湾客家人政治行为的影响.龙岩学院学报,2006,(01):53-54+60.

林爱芳.客家传统竹家具的特色与开发价值.龙岩学院学报,2006,(01):55-57.

林清书.湘方言的“娭毑”和客家方言的“(女哀)姐”.龙岩学院学报,2006,(01):114-117.

周建华.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中国道教,2006,(01):18-21.

赖婉琴.丘逢甲——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01):53-56.

龚子方.海外客家人的认同归属与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78-83.

蓝希瑜,刘丹丹.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原因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84-87.

张海华,王琼.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88-92.

唐孝祥,吴招胜.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68-72.

李婷婷.西方建筑文化对梅州传统民居的影响.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1):35-39.

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沈阳大学学报,2006,(01):84-88.

.东方古堡——永定土楼.中国建设信息,2006,(04):78.

张应斌.粤东民族与武陵民族迁徙.嘉应学院学报,2006,(01):59-64.

张英明,徐庆铭.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传教客家原乡汀赣札记.嘉应学院学报,2006,(01):65-68.

房学嘉.从围龙屋的神圣空间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为重点分析.嘉应学院学报,2006,(01):69-73.

黄烁丹,张惠琴,何坚胜.梅州地区“客家人”地中海贫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02):3-4.

吴臣辉.论精神因素在华人早期移居美国潮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06,(01):101-103.

赵新社.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统一论坛,2006,(01):55-56.

谢天.漂泊的建筑乡情.建筑,2006,(04):73-74.

曾宪章.大力发展龙南旅游产业.老区建设,2006,(02):20-21.

.“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召开.学术研究,2006,(02):116.

龙建开,王善兰.客家山歌.民族音乐,2006,(01):44.

王焰安.20世纪上半叶广东客家民间文学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2006,(01):158-161.

李恭忠.客家:社会身份、土客械斗与华南地方军事化——兼评刘平著《被遗忘的战争》.清史研究,2006,(01):115-124.

廖胜,王晓南.太平天国妇女广泛参加生产劳动的民俗辨析——论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不能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之论据.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1-18.

罗勇.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191-195.

钟俊昆.客家精神:文艺学视角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196-199.

.客家文化名县  工业经济新星——赣县.求实,2006,(02):98.

江金波.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学术论坛,2006,(02):176-180.

涂永平,陈国政.“四星级”的人民贴心代表——记省十届人大代表罗菊连.人民之声,2006,(02):31-32.

张勇,卢燕来,张秀珩.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山西建筑,2006,(04):33-34.

王易萍,吴君梅.石冲岭客家婚俗文化分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71-175.

黄崇岳.关于民族和民俗文化调查保护利用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1):64-70.

许鹏.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风格  白鹭村.中华建设,2006,(01):48-49.

杨涛.客家随想.审计与理财,2006,(01):64.

王明前.太平天国政治文化的多元因素.晋阳学刊,2006,(01):85-90.

项梦冰.客家话古日母字的今读——兼论切韵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变历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1):83-91.

李玉.石门方言词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1):94-100.

尹海良.“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学语文,2006,(01):45.

徐玉娟,肖更生,李振伟,张名位,吴继军,张友胜.客家黄酒的品质保证.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01):51-52+55.

陈瑞华.江西赣州区域功能定位研究.党史文苑,2006,(02):70-71.

王州.亚太民族音乐学界的学术盛会.福建艺术,2006,(01):60-61.

乔还田.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今日民族,2006,(01):34-37.

吴玉华.客家体育的特征与功能.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78-79.

龚子方.东南亚客家人与中国——东盟经济关系.企业经济,2006,(01):98-100.

.族群问题的提出与“四大族群”划分.瞭望新闻周刊,2006,(03):21-23.

孔润常.独特客家饮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37-38.

吴惠恩,王涛,郑春燕.可视化电子地图“游”梅州.信息系统工程,2006,(01):82-83.

王明前.太平天国与广西客家社会.天府新论,2006,(01):128-133.

李威.千年溯源,建筑体现:世界客属文化中心设计.建筑创作,2006,(01):102-109.

原蕊,杜青耘,隆春秋.陈鸿飞:MBA大厨的生意经.中国经济周刊,2006,(01):46-47.

徐德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导师: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2006.

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导师:汪毅夫.福建师范大学,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6)》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7)         知网“客家”主题全国期刊论文标题汇总(2005)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